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淮南子》的道论及其顺道而为的政治思想

发布时间:2017-08-12 07:39

  本文关键词:《淮南子》的道论及其顺道而为的政治思想


  更多相关文章: 淮南子 顺道而为 以民为本 无为


【摘要】:汉初黄老之学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老子》,西汉淮南王刘安的代表作《淮南子》就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这部著作集道、法和儒三家于一体,大力宣扬君主要遵循天道实行无为政治。《淮南子》的无为思想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改造。在理论上都主张依照“道”的原则来进行活动,但是《淮南子》中对道的性质和特征与老子之道产生了明显的不同。《淮南子》中的道虽然也是无影无形的,但是却不是纯粹的虚幻翩眇的神秘之物,道是可以被人所认识和利用的。而《淮南子》道论与老子道论最大的不同就是,“道、气合一”论以及“道与阴阳”的关系。在《淮南子》中很多时候道与气总是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道与气是密不可分的。与此同时,《淮南子》受阴阳家的影响,讲道与阴阳结合在一起来阐述道生万物的基本过程。另外,道就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客观规律,这种认识与老子的道论存在明显的区别。在这种道论思想的指导下,《淮南子》在政治上主张顺道而为,这种思想与老子所讲的消极无为的“小国寡民”理想有着很大的不同。《淮南子》主张在遵循道的的前提下,统治者应该通过积极有为的政治行为来实现最终的无为而治。老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仍然是“道”,而《淮南子》已经将关注的核心由“天”切实的转移到“人”即人类社会上。《淮南子》强调,人类不仅要尊重客观规律,更重要的是做到顺道而为,为此,君主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努力作为,采取一切能够实现善治的措施。所以,《淮南子》提出顺道而为、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具体而言就是:在政治统治过程中,统治者要顺道而为,遵循道的基本原则,不能任意而为,要注意节制自己的欲望,不要过分追求欲望的满足而暴虐百姓,这样就与道的基本精神背道而驰了。《淮南子》坚持历史进化观,提倡因时而变,反对因循守旧的思想,要根据时代的变化,顺时而变,同时,从人性的角度而言,人类社会是在退化的。因为人性被欲望所迷惑,逐渐堕落。仁义礼智这些道德规范从本质而言是与人的本性相违背的,但是,从拯救的本性、返璞归真的角度而言,这些规范仍然是必要的。所以,《淮南子》并不意味否定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淮南子》主张顺应民性、以民为本,君主要谨慎使用民力,要以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为前提,不可任意扰乱人民正常的生活秩序。时至汉武帝时,《淮南子》所倡导的清静无为思想已经与当时的社会实现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已经不能满足年轻有为的汉武帝积极进取的政治需要,甚至成为汉武帝推行新政的一大阻碍,这引起了汉武帝的不满。另外,刘安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与朝廷决裂,最终因为谋反罪兵败自杀。在汉武帝治下,《淮南子》始终未获得汉武帝的认可,因此也就没有得以实践,这部书也只不过是刘安与汉武帝争夺思想和舆论话语主导权的工具而已。刘安自杀之后,《淮南子》更是被世人忽视和冷落。尽管如此,从整个黄老学说的发展过程来看,《淮南子》仍然是众多黄老之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著作,是西汉初期乃至中国古代完整阐述黄老学说的绝唱。
【关键词】:淮南子 顺道而为 以民为本 无为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09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4
  • 一、《淮南子》成书及其思想渊源14-21
  • (一) 《淮南子》的历史背景和写作主旨14-16
  • (二) 《淮南子》的思想渊源——《老子》无为16-21
  • 1、《老子》无为思想的哲学依据16-17
  • 2、老子的无为政治17-21
  • 二、《淮南子》的道论思想21-32
  • (一)“道”特征21-26
  • 1、道无所不在,无所不能21-23
  • 2、道生万物23-24
  • 3、道无形而实有24-25
  • 4、道是具体的规律25-26
  • (二)“道”的过程论与发展论26-30
  • 1、“道、气”合一26-28
  • 2、道与阴阳的结合28-30
  • (三) 天人关系论30-32
  • 三、《淮南子》顺道而为的政治思想32-41
  • (一) 体道无私32-34
  • (二) 顺时变法34-37
  • 1、历史是进化与退化的统一34-36
  • 2、反循古倡变法36-37
  • (三) 顺应民情、以民为本37-41
  • 1、人性论38-40
  • 2、以民为本40-41
  • 四、《淮南子》顺道而为政治思想的影响41-45
  • (一) 《淮南子》的顺道而为思想对汉初政治的影响41-43
  • (二) 《淮南子》政治思想对当前现实政治的借鉴意义43-45
  • 结论45-46
  • 参考文献46-51
  • 附录51-53
  • 后记53-54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旭;;《淮南子》的忧乐观及其廉政思想[J];廉政文化研究;2012年06期

2 魏实;;《淮南子》人才思想初探[J];人才研究;1988年02期

3 张德广,程文琴;简论《淮南子》“无为而治”政治观的基本特征[J];理论建设;2004年05期

4 丁原明;;简论《淮南子》的人学思想[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4期

5 冷金兰;;《淮南子》“因”论刍议[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9期

6 王应tD;;简论《淮南子》的法律思想[J];法学评论;1983年Z1期

7 吴家荣;刘中元;;《淮南子》中的“道”的生命美学意蕴[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李国锋;;《淮南子》的法律思想[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9 高旭;孙功;;论《淮南子》的廉政观及当代价值[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10 庄大钧;简论《淮南子》思想的矛盾现象[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中平;;《淮南子》的农业气象观及其形成与意义[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劳在今日,利在永远”——气象史志的积累与挖掘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史向前;;《淮南子》的“无为”论[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李少波;;始于社会化而终于自然化——《淮南子》的学习与修养论[A];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八卷)[C];2012年

4 陈静;;徐复观和他的《淮南子》研究[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唐兴来;朱玉胜;;《淮南子》社会管理思想研究及启示[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其他[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淮南市文化局调研局 张子贺;《淮南子》是一部什么样的书[N];淮南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何婷婷;《淮南子》文化园开工[N];淮南日报;2009年

3 高旭;论《淮南子》对秦王朝的政治省思[N];光明日报;2013年

4 记者 何婷婷;寻味历史文化神韵 绽放瑰宝绚丽光芒[N];淮南日报;2010年

5 冷卫国;照辞如镜,析理如衡[N];中华读书报;2011年

6 本报通讯员;淮南努力打造《淮南子》文化品牌[N];淮南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彭代英;人的“社会生活”与社会的“科学发展”[N];湘潭日报;2010年

8 陈崇韧;第三届《淮南子》全国学术研讨会拉开帷幕[N];淮南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黄杰;第四届《淮南子》全国学术研讨会举行[N];淮南日报;2009年

10 张子贺;《淮南子》:淮南独具的文化瑰宝[N];淮南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秀慧;《淮南子》与汉初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欣;《淮南子》的宇宙论、生命论、艺术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孙纪文;《淮南子》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4 马庆洲;《淮南子》研究[D];北京大学;2001年

5 川津康弘;《淮南子》认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6 朱新林;《淮南子》与先秦诸子承传考论[D];浙江大学;2010年

7 罗毓平;《淮南子》的哲学思想[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雪;《淮南子》哲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9 漆子扬;刘安与《淮南子》[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爱敏;《淮南子》道论探微[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青远;《淮南子》对《老子》的继承和发展[D];安徽大学;2011年

2 王东;《淮南子》管理哲学探析[D];西南大学;2015年

3 方娟;《淮南子》中儒墨形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郭琛;《淮南子》音乐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5年

5 陈岑;《淮南子》中的艺术形神论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5年

6 郝转萍;《淮南子》介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7 王淼;《山海经》与《淮南子》之神话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张艳;《淮南子》的道论及其顺道而为的政治思想[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9 林超;《淮南子》中的法律思想[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10 殷素仪;论《淮南子》对诸子思想的继承和批判[D];安徽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605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6605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a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