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马克思与卢梭国家起源思想比较探讨

发布时间:2017-08-30 11:29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与卢梭国家起源思想比较探讨


  更多相关文章: 国家起源 马克思 卢梭


【摘要】:国家起源思想是国家观理论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性问题,西方关于国家起源思想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而后的近现代都有众多哲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智者学派的普罗泰格拉最早提出了国家起源于社会契约的观点,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起源思想的系统化和理论化,是自霍布斯和洛克开始的,而卢梭正是在对前人特别是霍布斯和洛克国家起源思想的批判和发展的基础上,完善了国家起源思想的社会契约论解释。卢梭从自然状态理论出发,通过对自然状态理论的论述,提出了国家的建立是人类由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状态的产物,卢梭认为人们出于自我保存和完善的需要进入到社会状态,而社会状态下的人们由于人与人之间出现了新的利益关系,而产生了矛盾和冲突,正是为了解决社会状态下人们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卢梭提出了人们完全转让自己的权利,约定契约形成公意的集合,建立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即国家。马克思国家起源思想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同时深入的考察了国家起源历史现实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国家起源思想的形成过程是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相统一的,马克思国家起源思想经历了萌芽阶段、基本形成阶段和马克思晚年对国家起源思想的反思三个时期,在马克思国家起源思想形成的过程中,利益问题、阶级、私有制等等唯物史观重要概念也逐步得到明晰。通过比较马克思国家起源思想和卢梭国家起源思想,我们看到马克思与卢梭国家起源思想的相似处在于,他们都不同程度重视经济因素在国家起源中的作用,他们都认识人的因素在国家起源中的作用。马克思与卢梭国家起源思想的差异在于,他们理论基础的不同、思想动因的不同和价值指向的不同。最终我们得出结论:卢梭以抽象人性论为基础,做出了国家起源的契约论解释,,无论是从理论角度还是现实角度出发,比较之前国家起源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卢梭提出的国家起源思想作为一种永恒的国家理想,其局限性恰恰也表现在这里。马克思以对人的关怀为出发点,考察了国家起源的社会基础,批判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现实,进一步提出了国家起源和发展的历史性,并提出了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自由人的联合体,憧憬了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说,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国家起源思想比较卢梭用社会契约来解释国家起源,实现了历史性和现实性上的双重超越。
【关键词】:国家起源 马克思 卢梭
【学位授予单位】:吉首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091;A81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绪论9-15
  • 第一节 论文的研究意义9
  • 一、理论意义9
  • 二、现实意义9
  • 第二节 马克思与卢梭国家起源思想的研究综述9-13
  • 一、国外研究现状9-10
  • 二、国内研究现状10-13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3-15
  • 一、研究思路13-14
  • 二、研究方法14-15
  • 第一章 马克思与卢梭国家起源思想概述15-30
  • 第一节 国家起源思想的历史追踪15-20
  • 一、西方古代国家起源思想15-17
  • 二、西方近代国家起源思想17-20
  • 第二节 卢梭国家起源思想20-23
  • 一、卢梭对传统国家起源思想的批判20-22
  • 二、卢梭对前人国家起源思想的发展22-23
  • 第三节 马克思国家起源思想23-30
  • 一、马克思国家起源思想的萌芽阶段23-24
  • 二、马克思国家起源思想的基本形成阶段24-27
  • 三、马克思晚年对国家起源思想的反思27-30
  • 第二章 马克思与卢梭国家起源思想的异同分析30-39
  • 第一节 马克思与卢梭国家起源思想的相似点30-33
  • 一、重视经济因素在国家起源中的作用30-32
  • 二、关注人的因素在国家起源中的作用32-33
  • 第二节 马克思与卢梭国家起源思想上的差异33-39
  • 一、理论基础上的差异33-35
  • 二、思想动因上的差异35-37
  • 三、价值指向上的差异37-39
  • 第三章 马克思国家起源思想的意义39-43
  • 第一节 卢梭国家起源思想的积极意义与局限性39-41
  • 一、卢梭契约国家起源思想的积极意义39
  • 二、卢梭永恒国家观的局限性39-41
  • 第二节 马克思对卢梭国家起源思想的超越41-43
  • 一、马克思国家起源思想的历史性41
  • 二、马克思国家起源思想的现实性41-43
  • 结束语43-44
  • 致谢44-45
  • 参考文献45-46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东;王晓红;;从卢梭到马克思:政治哲学比较研究[J];教学与研究;2007年06期

2 蔡子烈;;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的非理性[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李娟;;马克思早期政治哲学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岳光辉;;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资本批判之脉络[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刘志洪;;马克思思想成熟时期对其他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6期

6 维塞尔;陈开华;;论无产阶级的反讽[J];现代哲学;2006年05期

7 毛利锋;;浅析马克思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王东;郭丽兰;;马克思民主观的发展轨迹[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01期

9 刘柱海;;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现实导向意义[J];传承;2008年12期

10 孙全胜;;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浅析马克思的早期“实践观”[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克洲;;马克思和凯恩斯:经济学比较(一)比较的基础[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2 欧阳谦;;德里达的“咏叹调”与马克思的精神遗产[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5)[C];2007年

3 刘明艳;;马克思问题意识与个人真正自由追寻场域的转变——兼与张一兵先生商榷[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4 何小勇;;论异化概念在马克思思想进程中的逻辑转换[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5 靳辉明;;从“千年马克思”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一辑)[C];2000年

6 孙熙国;;马克思早期著作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A];“以人为本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大卫·麦克莱伦;张双利;;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今昔[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一辑)[C];2000年

8 张燕玲;;从“抽象劳动”的人到“感性实践”活动的人——析马克思《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对黑格尔的批判[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9 周树智;;异化劳动论是马克思哲学诞生的重大标志——兼评黄楠森先生对马克思异化劳动论的否定[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10 胡军良;;正本清源 开拓创新——陕西省2010年马克思哲学学术研讨会综述[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锦芳 北京大学哲学系;马克思思想起源中的宗教因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北京大学哲学系 仰海峰;马克思思想研究的总体性原则[N];光明日报;2011年

3 南方周末记者 袁蕾 夏辰;回望马克思[N];南方周末;2011年

4 仰海峰 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学科整合中推进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 张秀琴;马克思思想的全球传播与接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诺曼·莱文 美国著名马克思学家 菲尼克斯国际政策研究所执行主任 北京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 赵玉兰 译;马克思阐释史的九个阶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张秀琴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特里尔·卡弗:马克思的后现代形象及其评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马塞洛·马斯托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译 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 张秀琴 魏天舒;马克思思想在意大利的传播与接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王凤才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重新发现马克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刘文旋;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性[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正义;诗意的延续:从浪漫主义到共产主义[D];山东大学;2010年

2 余刚;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及其演变[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3 熊进;论马克思的时间概念[D];武汉大学;2010年

4 管晓刚;马克思技术实践论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5 郭强;论马克思“社会—国家”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南开大学;2010年

6 蒋志红;马克思的正义观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方锡良;马克思自然观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钟志东;马克思的文化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华侨大学;2011年

9 邵长虎;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10 余满晖;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自然观[D];苏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姥

本文编号:7590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7590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9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