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观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观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观 利益范畴 利益关系 利益矛盾 利益协调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发展中形成的关于利益范畴、利益关系、利益矛盾、利益制度和利益协调等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它是几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求真务实精神,不懈努力、开拓创新、奋力拼搏的实践概括和理论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呈现出来的、体现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既不同于传统计划经济,也不同于西方自由市场经济的新型利益观,是扬弃中西方利益思想的理论成果。 作为利益观最基础的范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范畴有着显著的特征,其构项、属性和内容都有着特定的内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范畴的内容的丰富性相一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关系,是经济利益关系、政治利益关系、文化利益关系和社会利益关系的有机统一。它的演进既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归因,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各种现实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关系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客体多样化、利益差别扩大化、利益关系复杂化的现状。同时,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和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也日益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与利益制度存在辩证互动的关系。一方面,改革开放中的利益制度变革促成了利益关系演进和利益格局转换;另一方面,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变化又促使利益制度作出调整。调解利益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改革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制度,在明确利益协调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寻求各种现实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观,是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当代形态,对于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建设的价值取向、技术路线和内容,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都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观 利益范畴 利益关系 利益矛盾 利益协调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6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绪论12-23
- 1.1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12-14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4-19
- 1.3 基本论域19-20
- 1.4 基本研究思路20-21
- 1.5 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21-22
- 1.6 主要研究方法22-23
-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观概述23-51
-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观的内涵23-25
- 2.1.1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范畴23-24
- 2.1.2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关系24
- 2.1.3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矛盾24
- 2.1.4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制度和利益协调24-25
- 2.2 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观的视角25-38
- 2.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25-28
- 2.2.2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继承和发展28-34
- 2.2.3 扬弃中国传统利益观的理论成果34-38
-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观的形成和发展38-51
- 2.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观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38-42
- 2.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观基本形成(1978——1992 年)42-44
- 2.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观内容不断丰富(1992——2002 年)44-47
- 2.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观发展的新境界(2002——至今)47-51
-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利益范畴51-74
- 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范畴的思想起点51-58
- 3.1.1 人本思想的混沌初开与利益观念的萌芽51-53
- 3.1.2 人本思想的遮蔽到解蔽与利益概念的肇始53-56
- 3.1.3 人本思想的理性弘扬与利益秩序的探寻56-58
-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范畴的理论来源58-67
- 3.2.1 利益范畴在理性主义光环中的二难悖论58-60
- 3.2.2 利益范畴从理性主义到实践人本的转变60-62
- 3.2.3 马克思主义利益范畴的基本要义62-67
- 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范畴的特殊性67-74
- 3.3.1 利益的自然基础的特殊性67-69
- 3.3.2 利益的社会基础的特殊性69-70
- 3.3.3 利益的客体内容的特殊性70-72
- 3.3.4 利益的实践活动的特殊性72-74
-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利益关系74-105
- 4.1 马克思主义对利益关系演进的理论认识74-79
- 4.1.1 马克思恩格斯论利益关系74-77
- 4.1.2 列宁论利益关系77-78
- 4.1.3 斯大林论利益关系78-79
- 4.2 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关系演进的主要因素79-85
- 4.2.1 意识形态转型79-81
- 4.2.2 制度变迁81-83
- 4.2.3 经济增长83-85
- 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关系演进的轨迹和现状85-105
- 4.3.1 中国共产党人对利益关系认识的理论贡献85-91
- 4.3.2 改革开放以来利益关系演进的轨迹91-96
- 4.3.3 我国现阶段利益关系的现状分析96-105
-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利益矛盾105-134
- 5.1 经济利益矛盾是利益矛盾的主要根源105-117
- 5.1.1 改革开放中农村的经济利益矛盾106-107
- 5.1.2 国企改革中的经济利益矛盾及其表现107-111
- 5.1.3 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劳资矛盾111-112
- 5.1.4 城市化进程中的利益矛盾112-117
- 5.2 政治利益矛盾是利益矛盾的集中反映117-123
- 5.2.1 决策权力分散化与政治责任集中的矛盾118-119
- 5.2.2 权力异化导致的矛盾119-120
- 5.2.3 政治权利实现中的不平等120-121
- 5.2.4 政治参与愿望的增强与参与渠道匮乏的矛盾121-123
- 5.3 文化利益矛盾是利益矛盾的深层反映123-127
- 5.3.1 经济利益生产与文化利益生产的矛盾124
- 5.3.2 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124-125
- 5.3.3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矛盾125-126
- 5.3.4 教育不公平导致的文化利益矛盾126-127
- 5.3.5 文化利益分化导致的文化利益矛盾127
- 5.3.6 文化资源配置失衡导致的文化利益矛盾127
- 5.4 社会利益矛盾是利益矛盾的突出表现127-134
- 5.4.1 就业矛盾128-130
- 5.4.2 教育不公矛盾130-131
- 5.4.3 社会保障矛盾131-134
-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制度与利益协调134-159
-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制度134-139
- 6.1.1 经济利益制度136-137
- 6.1.2 政治利益制度137
- 6.1.3 文化利益制度137-138
- 6.1.4 社会利益制度138-139
- 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协调139-159
- 6.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协调的价值取向139-143
- 6.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协调的原则143-149
- 6.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协调的路径149-159
-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观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159-182
- 7.1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当代形态159-161
- 7.1.1 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利益范畴新内涵159-160
- 7.1.2 增添了马克思主义利益原则新内容160
- 7.1.3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利益矛盾新思维160-161
- 7.1.4 探索了马克思主义解决利益矛盾新途径161
- 7.2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切入点161-169
- 7.2.1 利益是社会主义本质的现实性和具体性相统一的依据161-164
- 7.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蕴含着深刻的利益根源164-167
- 7.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将在利益和谐中体现出来167-169
- 7.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依据169-176
- 7.3.1 蕴含了社会建设的价值取向169-171
- 7.3.2 指明了社会建设的实践路径171-174
- 7.3.3 总括了社会建设的内容174-176
- 7.4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176-182
- 7.4.1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的基础177-179
- 7.4.2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重要维度的基础179-180
- 7.4.3 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基础180-182
- 致谢182-183
- 参考文献183-190
- 攻博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90-19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丹;;促进就业是解决民生之本[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08期
2 皮坤乾;;我国精神文化变迁滞后引发的矛盾及其化解[J];创新;2008年03期
3 孙立平;;和谐社会:用制度规范利益表达[J];理论参考;2006年02期
4 倪志安;;论实践本质观与实践人本观相结合的方法[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张思军;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问题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陈少芬;;浅析城市房屋拆迁的矛盾[J];当代经济;2010年01期
7 丁冰;;当前我国基尼系数过大的主要原因何在——与吴敬琏先生商榷[J];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12期
8 赖海榕;;从决策权力的分散与政治责任的集中看当前我国政治体制的主要矛盾[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06期
9 曹晓飞;戎生灵;;政治利益研究引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王程;;城镇化进程与社会保障制度:良性互动 相得益彰[J];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1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韩 俊;[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后 李长安;[N];上海证券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中秋;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防控对策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610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761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