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的道德局限—对代孕争议的分析
本文关键词:市场的道德局限—对代孕争议的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道德局限 代孕 公平 腐蚀 非完全商品化 有害市场
【摘要】:市场是重要的社会经济组织形式,也是复杂经济活动中最有效的组织生产方式。然而,市场正在不断扩向新的领域,如生育服务、性和污染权等。这些特殊东西的商品化可能会带来严重的道德后果,因此我们应该思考市场的道德局限问题,即哪些道德理由可以成为我们禁止市场的依据。代孕严重挑战了传统的生殖概念、生殖角色和生殖序列,由此引发的争议成为探讨市场的道德局限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将以桑德尔、雷丁、萨兹三人对市场的道德局限的分析路径来讨论代孕争议。 桑德尔认为我们反对代孕的理由有两个:一是基于公平的反对意见。代孕母亲在极需金钱的情况下选择代孕,并不是出于真正的自愿,这种情况下的交易是不公平的;二是反对腐蚀的意见。在一个不存在能力和财富不公正差异的社会中,仍有一些东西是不应当买卖的。反对腐蚀关注的是物品本身的性质以及用来调整这些物品的规范。人是值得尊重的人,而不是被使用的对象,代孕通过将女性的身体看作工厂,从而贬低了女性。 雷丁反对将社会划分为纯粹的市场领域和纯粹的非市场领域,她提出了市场-不能让与的概念(即可以赠与但不能买卖)以期复杂现实中物品非商品化的一面得以保存。但我们生活在非理想的世界中,市场-不能让与的方式可能会造成对人格的损害,带来比市场化更大的不正义,因此雷丁进一步提出了非完全商品化,主要包括两方面:从物品本身来说,有商品化的方面也有非商品化的方面,如就工作而言,既有满足生存需要的商品化的方面,也有进行创新劳动、实现自我等非商品化的方面;从社会政策或人们对待事物的方面来说,有的人认为某些东西应该商品化,有的人则反之。非完全商品化的政策允许市场的存在,但国家要对其进行规范。在代孕问题上,雷丁认为它将女性作为赚钱的工具,把女性的属性特征(如身高、肤色等)商品化,同时有不合理的性别角色期待的存在——女人有义务男人生孩子,从而巩固了性别不平等,因此代孕是市场-不能让与的。但在非理想世界中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它将无法满足想要孩子者的强烈愿望;其次可能会使贫穷女性的经济收入处于更糟的境地;再次,未尊重出于利他动机无偿进行代孕者的选择自由。因此,我们可以允许代孕,但同时要保障代孕合同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代孕母亲和孩子的利益。 桑德尔和雷丁限制市场的策略在萨兹看来具有两个共同缺点:一、人们对许多特殊东西的意义的见解可能是互相对立的;二、我们赋予某种东西的意义与使用市场对其进行分配之间联系较弱。萨兹认为市场是异质的,某些特殊领域的市场不只会造成低效,还会带来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即使通过税收-转移制度也难以纠正。为此她提出了评估有害市场的四个尺度:一、脆弱性。代孕母亲多是源于贫困才选择从事代孕服务;二、弱势的当事方。作为代孕合同的非参与方,孩子应当与亲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利益受到了忽视;三、给个人造成极度损害。代孕使他人有了更多机会接近和控制女性的身体。四、给社会造成极度损害。代孕的核心错误在于它强化生育领域中传统的性别-等级制的劳动分工。 在理解三人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尝试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代孕问题:一、市场化的腐蚀效应。代孕将人看做使用的对象,,人不再是目的,用一种较低的规范来评价人,是对人的一种腐蚀;二、市场化的排挤效应。怀孕这一行为原本应受亲子规范约束,在代孕中却是商业规范,代孕母亲像是工厂,孩子更多的被看做产品,代孕的普遍化会使原本的亲子规范被排挤;三、市场化带来的不正义。代孕会强化生育领域中传统的性别等级制劳动分工。
【关键词】:道德局限 代孕 公平 腐蚀 非完全商品化 有害市场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0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9
- 绪论9-13
- (一)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9-11
- (二) 文献综述11-13
- 一、代孕与市场的道德局限:基于公平和反腐蚀的论证13-21
- (一) 桑德尔对市场的道德局限的论证14-18
- (二) 桑德尔对代孕争议的分析18-21
- 二、代孕与市场的道德界限:基于非完全商品化的论证21-30
- (一) 雷丁对市场的道德局限的论证21-27
- (二) 雷丁对代孕争议的分析27-30
- 三、代孕与市场的道德局限:基于有害市场的论证30-36
- (一) 萨兹对市场的道德局限的论证30-34
- (二) 萨兹对代孕争议的分析34-36
- 结语36-38
- 参考文献38-42
- 作者简介42-43
- 后记43-4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传才,凌艳传;论缔约过程中的告知制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芮必峰;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传播——试论弗洛姆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李家成;论中外教育研究中的“生命”概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汤文曙;马克思历史观的主体视角及其当代价值[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罗龙鑫;雷建国;;建立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法理分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刘荣清;马克思现代理性主义人性观的生成——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朱显荣;陈加满;;从经济学的视野看合同法的功能[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彭学龙;张奕峰;;“蓝色风暴”考量“反向混淆”[J];中华商标;2006年11期
9 叶坦;论道德伦理与经济利益──“义利”观念的时代演化与市场经济伦理的建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10 陈爱萍;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童庆炳;;毛泽东的美学思想三题[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希希;论有效的课堂交往[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魏建;当代西方法经济学的分析范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5 李玉香;现代企业无形资产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史耀疆;制度变迁中的中国私营企业家成长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7 陈章乐;社会主义法治化初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8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9 张军;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及其当代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10 刘国永;德性涌现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汉杰;证券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研究[D];暨南大学;2000年
2 于波;儒学与未来科技[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3 罗婧;世界交往新潮与中国主动走向世界机遇的错失:1760—1840[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廖晖;国有企业财产权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
5 邹伟康;计算机软件版保护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
6 李欣;本体论视域中的美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樊育红;当代知识管理观分析[D];苏州大学;2001年
8 王迅;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述评[D];苏州大学;2001年
9 吴燕;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马克思感性世界理论的初步构建[D];黑龙江大学;2001年
10 张彭松;总体性与历史的终极关切——对青年卢卡奇总体性范畴的反思[D];黑龙江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7652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765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