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礼学脉络与礼学史分期
本文关键词:论礼学脉络与礼学史分期
【摘要】:从远古殷商以"致敬鬼神"为核心的宗教之礼,到西周以"人文道德"为核心的制度之礼,周公"制礼作乐"是一大关键;从西周以"人文道德"为核心的制度之礼,到东周以"礼缘情而作"为核心的观念之礼,孔子"克己复礼"是一大关键。西周"制礼作乐",实现从天道到人道的转折,直接扭转中国文化走向;东周礼乐思想,实现"礼"的学术化,深刻影响中国学术史与思想史。礼学在先秦即已实现关键性变革,由秦汉迄于清代,皆循其轨而有所发展。秦汉至隋唐礼学之主体特征是体制礼学,宋明时期礼学之主体特征是心性礼学,清代礼学之主体特征是全面整合。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关键词】: 礼学 礼学史 体制礼学 心性礼学 礼学分期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先秦乐道思想体系与文献研究”(项目编号:15XZX010) 四川省哲社重点基地儒学研究中心项目“李鼎祚易学研究”(项目编号:RX14Z04) 四川省社科研究十二五规划项目“李鼎祚易学研究”(项目编号:SC14E034)之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892.9
【正文快照】: 孔子云:“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表明历代之“礼”,既传承又变异,才得以绵延不绝,融汇到传统文化的骨髓里。关于“礼”的学问,按内容分类,包括三个大的层次:礼仪、礼容(起源宗教性)→礼制、礼法(建构制度性)→礼意、礼义(蕴涵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长龙;;中国传统礼学资源溯论[J];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02期
2 杨雅丽;;《礼记》与礼学蕴涵的忧患意识[J];理论导刊;2008年11期
3 李开;;《礼记》礼学原论中的语言叙事和认知[J];浙江社会科学;2013年11期
4 丁鼎;马金亮;;新中国(大陆地区)三礼学研究综述[J];齐鲁文化研究;2012年00期
5 关长龙;;礼器略说[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6 阚迪;吴哲;;文末不可轻——从朱熹看中国传统礼学思想[J];兰台世界;2014年06期
7 詹子庆;;先秦礼学研究刍议[J];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05期
8 丁进;;礼学文献的重现与两汉礼学的演变[J];学术月刊;2012年06期
9 付晶;;刍议儒家礼学之运动——大同观的变迁[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年08期
10 赵克生;;郝敬礼学初论[J];社会科学;2014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车效梅 山西师范大学;礼学、礼制的变与不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赵满海;经学的没落与礼学研究的新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邹远志;经典与社会的互动:两晋礼学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杰;寒冈郑逑的礼学实践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秦兆吉;东晋礼学复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3 李冀;《礼纬》思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585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058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