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吏部关试与判文
发布时间:2017-11-02 13:24
本文关键词:唐代吏部关试与判文
【摘要】:有唐一代,是科举制度与判文发展趋于成熟的时期,同时也是判文的兴盛时期,这源于唐代所特有选官制度与考试内容。与关试密不可分的判文,作为唐代科举考试中的重要内容,对于研究唐代“考试文学”、唐后的公案小说以及当时的社会风貌,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而优则仕”,唐代关试作为唐代士子通往仕途的重要环节,同时对于唐代判文及其再现当时的文化风气,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主要分为两个大部分,共五章。第一部分着重论述唐代吏部关试之情况;第二部将重点对于唐代判文进行研究。具体地,第一章,着重论述与关试相关的之前的科考情况,从考生来源、规模、时间及科律等角度,进行研究。关于考生来源,主要有生徒与乡贡之别,生徒一般出于馆学之举子,而乡贡,更多是出于私学,因此,这就在最初埋下了身份等级差别的隐患;至于考生规模,虽然文献中确有记载,但在实际操作时,则无常数;在考试时间方面,一般举子入京应是早于十一月,即“冬集”;在科律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更为强调人品与才能。第二章,以进士科为例,论述与关试紧密相关的省试,从省试前的相关准备、省试中的夜试情况以及对唐代不同时期的登科状况进行研究,从中得以探究关试的相关情况;第三章与第四章,则是对于唐代关试的重点详细论述,亦为本论文之要旨——第三章,着重阐述唐代关试的具体情况,如麻衣、春宴等问题;第四章,则是具体研究与关试密不可分的铨试的情况,如身、言、书、判。第五章,则是从关试与铨选的考试内容,即判文,从文体、语体与文学特点以及判 文对于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究。 科举制度,始于隋,兴于唐。唐代关试,作为唐代科举考试制度之流程,有重要地研究价值;唐代判文,作为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意义。但,将其二者相结合,进行研究以揭示再现历史原貌、进一步研究唐代文学,在这一方面,却有空缺,因此,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唐代 关试 铨选 判文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91;K24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引言12-13
- 第一章 贡举:“鸿鹄振羽?,翻飞入帝乡”13-19
- 第一节 举子之来源13-15
- 第二节 举子之规模15
- 第三节 贡举之时间15-17
- 第四节 贡举之科律17-19
- 第二章 省试:“麻衣未掉浑身雪,皂盖难遮满面尘”(以进士科为例)19-25
- 第一节 省试之序幕19-21
- 第二节 “白莲千朵照廊明”——省试之夜试21-22
- 第三节 窥探进士科登第之变22-25
- 第三章 关试:“马嘶残日没残霞,二月东风便到家”25-29
- 第一节 关试概述25-26
- 第二节 关试与麻衣26-27
- 第三节 春关与关宴27-29
- 第四章 唐代铨选29-32
- 第一节 守选:年华未是登朝晚,春色何因向酒疏30-31
- 第二节 铨试31-32
- 第五章 唐代判文研究32-49
- 第一节 唐代判文源流概述33-35
- 第二节 唐代判文的语体研究35-39
- 一、从制判主体角度而言,可以分为实判、拟判、案判35-37
- 二、从文学语体风格角度,判文可分为花判、杂判37-39
- 第三节 唐代判文的语言特点研究39-44
- 一、用典凝练39-41
- 二、对偶工整41-43
- 三、精工准确43-44
- 第四节 唐代判文对后世文学创作发展的影响44-49
- 一、判文的纯文学化倾向45-46
- 二、判文对于叙事文学的影响46-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2
- 致谢52-5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承学;唐代判文文体及源流研究[J];文学遗产;1999年06期
,本文编号:11317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131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