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压抑的仪式传播——清初经筵的文化涵化、移转和控制
本文关键词:被压抑的仪式传播——清初经筵的文化涵化、移转和控制
【摘要】:自宋代以来,经筵一直是一种士人教化帝王的仪式传播。由于满汉族群差异,清初君臣之间缺失共通意义空间,以致于经筵的仪式功能难以发挥。在康熙年间,经历文化涵化和文化移转之后,经筵场域的共通意义空间完成重构。同时,皇权强制力的介入将经筵改造成训诫士人的工具。此后,经筵成为一种被压抑的仪式传播,并伴随着文化空间的萎缩和历史记忆的扭曲。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分类号】:K249;G206
【正文快照】: 鼎革之际,中国古代政府都要经历各方面的破裂和调整。从阶层构成上来看,中国古代政府是一个士人政府,[1]16儒家士大夫是政府上层的最主要成员。帝王和士大夫互为传播的初级群体。双方的传播互动在多个场域中进行,其中经筵是唯一一种由士大夫主导从而教化帝王的传播活动。宋代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建明;;“传播的仪式观”与“仪式传播”概念再辨析:与樊水科商榷[J];国际新闻界;2013年04期
2 杨念群;;“儒学地域化”概念再诠释——兼谈儒学道德实践的若干形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王胜军;;康熙理学思想探析[J];文史博览(理论);2010年02期
4 李安民;;关于文化涵化的若干问题[J];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东;清代经筵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永乐;何莹;;哈尼族聚居区的哈尼族与汉族居民相互文化适应研究——基于云南省金平县马鞍底乡的调查[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5期
2 朱鸿军;季诚浩;;被压抑的仪式传播——清初经筵的文化涵化、移转和控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5期
3 曾丹;;仪式传播视角下微信的人际传播[J];青年记者;2016年17期
4 郭学文;李文庭;;融媒体环境下“新电视剧受众”的观剧特征浅析[J];新闻知识;2016年06期
5 马月飞;;数据新闻在国际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策略[J];青年记者;2016年14期
6 杨洪波;叶茂盛;;趋同与求异:祭祀仪式中的丽江纳西族“打跳”与藏族“锅庄舞”[J];体育文化导刊;2016年04期
7 常媛媛;;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的仪式传播效果研究[J];新闻知识;2016年04期
8 刘卫宁;房全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对民族格局与人口迁徙的影响[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
9 刘建明;;“仪式”视角下传播研究几个关键概念被误读现象研究——与郭建斌教授商榷[J];国际新闻界;2015年11期
10 顾晗;;仪式观视域下的《三体》虚拟社区传播[J];新闻研究导刊;2015年1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魏彦红;北宋皇帝重教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2 綦中明;满语名号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3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4 邹贺;宋朝经筵制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梁娟娟;清代谏议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樊水科;;从“传播的仪式观”到“仪式传播”:詹姆斯·凯瑞如何被误读[J];国际新闻界;2011年11期
2 陈来;儒学的普遍性与地域性[J];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3 程美宝;区域研究取向的探索——评杨念群著《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J];历史研究;2001年01期
4 安庆国;“民族无意识”与文化接受机制——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方法论转换[J];社会科学研究;1986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东;;皇权下的师道尊严——中国古代经筵坐讲立讲之争[J];教育学报;2009年04期
2 邹贺;陈峰;;中国古代经筵制度沿革考论[J];求索;2009年09期
3 邹贺;;宋朝经筵制度补阙[J];贵州文史丛刊;2012年02期
4 许静;;明清经筵制度特点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5 邹贺;;论宋朝经筵制度[J];兰州学刊;2013年07期
6 张英聘;;试论明代的经筵制度[J];明史研究;1997年00期
7 文琦;;明代经筵制度新论[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8期
8 陈东;;清代经筵制度[J];孔子研究;2009年03期
9 姜鹏;;北宋经筵中的师道实践[J];学术研究;2009年07期
10 邹贺;;宋朝经筵制度成因论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英聘;;试论明代的经筵制度[A];明史研究第5辑——纪念李洵先生75诞辰专辑[C];1997年
2 陈东;;程颐与经筵[A];国学论衡(第五辑)[C];2009年
3 姜鹏;;宋初文治导向与经筵缘起[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国风;中国历史上的“侍讲侍读”与“经筵进讲”[N];光明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东;清代经筵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邹贺;宋朝经筵制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姜鹏;北宋经筵与宋学的兴起[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马元元;南宋经筵制度及其历史作用[D];河北大学;2008年
2 萧宇青;明朝的经筵制度[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徐婷;明代经筵讲史与帝王历史教育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474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147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