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忆与国家认同
本文关键词:历史记忆与国家认同
【摘要】:在强化中国"国家认同"路径探析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历史、传统和国情。要在"我们的历史"的知识普及和对"我们的历史"的认知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强化我们共同的历史记忆;要在共同历史记忆的基础上,不断升华"这是我们的历史"的自我历史意识和对自我历史的共同的"历史认同"意识;要让自我历史意识和对我们历史的共同的"历史认同"意识进一步激发全体中国人的国家认同意识。
【作者单位】: 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大众的‘马克思主义认同’问题及其典型案例研究”(项目编号:12CKS025) 教育部择优资助项目“边疆多民族地区‘四个选择’认同教育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3JDSZK0044) 云南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边疆多民族背景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调控研究”(项目编号:QN2011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K207;D64
【正文快照】: 一、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原生还是构建?国家认同是个人或群体对于自身“归属”于一定国家单元的认知、强烈的情感皈依和由此而产生的行为取向。需要强调的是,认同的本质是“归属”。这里的认知和情感皈依的指向并不是国家单元本身,也就是说,不是说对于国家本身的认知程度越高,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莲莲;;清初汉族士人政治处境及心态考略——以己未博学鸿儒科“新朝士人”为考察对象[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2 赵钟萍;;严酷世界的精神“后花园”:明代传统知识分子的隐逸追求——以“眉公”陈继儒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年04期
3 宋亚莉;;宋学学术精神、学术方法探析[J];东方论坛;2014年01期
4 任晓锋;;“亡秦者胡也”新解[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5 古志辉;;春秋末期知识分子创业环境初探[J];管理学报;2014年05期
6 胡百精;;先秦修辞思想与中国古代公共关系史[J];当代传播;2014年02期
7 姜萌;;文化自觉与“世纪难题”的解决[J];党政干部学刊;2014年04期
8 白燕;;人文视野观照下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历史学特性与历史教学[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年04期
9 黄勇;;汉末学风变迁与士风重振[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年04期
10 赵锋;;论谢灵运诗文的儒学意蕴[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曹正汉;;市场环境中的公社制度:它的存在原因与变迁路径——广东省中山市崖口村个案(1981~2002年)[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第四集)[C];2005年
2 谢保成;;还其本来面目——重读《甲申三百年祭》[A];郭沫若研究(第十二辑)[C];199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敏;马克思封建制思想的理论视野[D];黑龙江大学;2013年
2 罗洪;集权与分权的相对平衡—陆贽治国理念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3 张野;汉晋间风俗观念与政治实践的互动[D];南开大学;2013年
4 杜鹏;京剧武戏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年
5 孙先文;《旧五代史》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6 鲁涛;李达史学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7 程波辉;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研究:理论范式与经验分析[D];吉林大学;2014年
8 岳强;建设新国家:梁启超现代国家建设思想论析(1911-1915)[D];吉林大学;2014年
9 伊涛;权利话语的中国语境及其儒学背景[D];吉林大学;2014年
10 孙宇男;明清之际诗僧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佳;明末清初永年申氏家族文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2 江雪情;基于教学语言的高等教育质量观[D];中南大学;2013年
3 熊光红;苏辙闲居颍昌时期诗歌的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3年
4 白玉婕;《战国策》说辞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5 黄志东;刘向与西汉中晚期文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6 张书海;论汉代养老制度[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7 李世醒;新莽时期学术编年[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8 张雅宁;古代玉舞人的舞蹈文化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年
9 李锐;扬雄《法言》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10 朱辉;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晓龙;;浅论中文语境中的国家认同[J];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06期
2 石维有;;华裔国家认同与泰国1932年立宪革命[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范育富;;国家认同的话语符号的建构分析——基于“2009年国庆庆典”的象征化意义初探[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年01期
4 刘森林;;焦虑、中国特性与国家认同[J];现代哲学;2012年01期
5 于p,
本文编号:11810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181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