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后赵时期的夷夏之防与认同极限

发布时间:2017-11-16 21:16

  本文关键词:后赵时期的夷夏之防与认同极限


  更多相关文章: 后赵 冉闵 反胡 夷夏之防 认同极限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身份认同纷繁复杂,特别是在后赵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力量占居主导地位,甚至形成了以少数民族为中心的夷夏之防观念。在这种夷夏之防的态势下,胡化的汉人自有其发展之路。但这种以少数民族为中心的夷夏之防亦有其极限。对于自我认同与真实身份并不一致的"汉人",如冉闵,若突破了此种极限,则会遭到少数民族的一致反对,从而失去在这套夷夏之防体系下继续扮演"胡"的资格。而这种来自少数民族集体的压力,又进一步迫使冉闵"汉"的回归,导致其做出灭胡、亲晋等系列举动。反观冉闵亲汉、亲晋的举动,或因其胡化之因素,亦未能得到晋朝积极的回应。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分类号】:K238
【正文快照】: 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在与汉人政权博弈的过程中逐渐占居优势,并纷纷建立政权,学者一般称这个时期为“五胡十六国”。这一时期按照北方政权统治模式的变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少数民族领袖人物公开以夷自居,认为夷能治夏;第二阶段北方少数民族首领已由自称夷狄、自建帝号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应勇;由经有数家、家有数说到括囊大典、贯通六艺——论郑玄通学的产生[J];安徽史学;2004年02期

2 金仁义;;桓温伐成汉考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魏志静;;北魏孝文帝法律改革述评[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4 张国庆;;文人游仙的第一声悲鸣——浅谈曹操游仙诗的地位及思想意蕴[J];毕节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左华明;北齐的并州尚书省[J];沧桑;2004年Z1期

6 任艳艳;;北魏孝文帝的门阀主义[J];沧桑;2006年01期

7 杜志强;;关于侯景之乱几则史料的辩证[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8 薛锋;;论齐梁故里属地[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01期

9 雪峰;;关于齐梁故里之争中若干问题辨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01期

10 李丁丁;;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儒学之变[J];大视野;2009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3 王飞;3-6世纪中国北方地区的疫病与社会[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李华;汉魏六朝宴饮文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杨满仁;智识与情感:沈约的思想世界[D];复旦大学;2011年

6 于维君;经济法历史合理性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7 安朝辉;汉晋北地傅氏家族与文学[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汪仕辉;唐代士族家学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9 叶贵良;敦煌道经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张朝富;汉末魏晋文人群落与文学变迁之走向[D];扬州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纪东佐;魏晋南北朝泰山羊氏儒释道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在存;三国军旅诗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寅子;正始散文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雪连;《颜世家训》家庭伦理思想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蕾;鲜卑拓跋部政权的建立及发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6 周启阳;汉唐之间依附民的身份地位[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黄童超;南朝君相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崔文萍;汉唐之际谶纬文献的流传[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齐小荣;屠各刘渊即匈奴大单于位探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10 王煜q;东汉末军阀与豪族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传斌;从思想史角度论明清之际夷夏观念的嬗变[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刘永生;邓怡舟;;传统“夷夏”观断想[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查春学;;中国古代“夷夏一体”观与政策安排[J];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4 徐新建;;牧耕交映:从文明的视野看夷夏[J];思想战线;2010年02期

5 秦锋祥;;先秦“夷夏关系”考辨[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30期

6 杜勇;;夏朝夷夏关系新说[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尹波涛;;略论先秦时期的夷夏观念[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8 郑敬高;“夷夏模式”论[J];江汉论坛;1989年09期

9 王宁;夷夏关系新论[J];东岳论丛;1994年06期

10 葛志毅;论大一统与严夷夏之防[J];管子学刊;199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新建;;牧耕交映:从文明的视野看夷夏[A];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09卷[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汪永基;《夷夏先后说》丰富上古史认识[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新华;夷夏之间:对1842—1856年清政府西方外交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成龙;唐代“夷夏之防”观念的演变[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2 李伟;论《诗经》所反映的夷夏观念[D];内蒙古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937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1937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6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