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中“道”的探索性释义
发布时间:2017-12-13 16:34
本文关键词:《尚书》中“道”的探索性释义
【摘要】:本文以现代政治观念为工具,从《尚书》文本的政治色彩和字里行间所透露的古代权力结构着手,试图探究古代政治话语内涵、古代政治人物对一些特定概念的既定理解以及传统中国政治运作的思维路数。《尚书》文本中所体现的“名”与“实”的分立是我们谈论“道”本身内涵的切入点,也是理解“道”作为一个政治话语式的概念如何影响实际的政治运作的切入点。在这个过程中,当时的政治人物又是如何以自己的个人意志来影响作为一个概念的“道”的。 在《尚书》文本的背景下,我们不完全认同将“道”看作是一个哲学上本源性的概念,,而更倾向于对“道”的政治化的理解。所谓“本源性”,从逻辑上而言,是一种思想的起点或者一种思想的“原初性”“真实性”“本来面貌”,而“道”(或者“天道”“德”)的概念并不具备这两个特征。直观地说,“道”“天道”这些概念字面上是由古代的掌权者们承接下来的,属于“天命”;但“道”“天道”在掌权者“受命于天”的过程中,不处于一个独立的、超越性的地位,而处在一种被政治裹挟的状态之下。因此文本中“道”的定位,甚至不如《尚书》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实际的政治权力明确。相比之下,对作为“名”的一系列概念(如“道”)和作为“实”的最实际的权力之间的分野、权衡和利用反而是政治人物们最关注的问题。所以,对分立的“名”“实”的剖析,成为我们最关键的工作,同时也是一个最具有“超越性”色彩的问题。 另外,《尚书》中,作为“言说”的“道”同时也揭示了一种文学影响政治的形式。《尚书》中塑造的光辉的文学形象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尚书》的文学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其鲜明的政治意味,这也是《尚书》影响至今的原因所在。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221.0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2 韩立坤;;《尚书》中“上帝”观念与殷周宗教信仰的变迁[J];船山学刊;2009年02期
3 王记录;《尚书》史学价值再认识[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4 孙以楷,解光宇;老子与《尚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5 王灿;;《尚书》的历史审美观初探[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6 郑泽黎;孔子道德主体性思想述评[J];孔子研究;1994年01期
7 梁凤荣;;论《尚书》中的“德政”范式[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郝明朝;论《尚书》的文学价值[J];齐鲁学刊;1998年04期
9 朱岩;;两汉《尚书》学的谶纬化[J];社会科学家;2008年03期
10 葛兆光;;道统、系谱与历史——关于中国思想史脉络的来源与确立[J];文史哲;2006年03期
本文编号:12858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285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