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论梅光迪对“提倡新文化者”的批判

发布时间:2017-12-18 07:22

  本文关键词:论梅光迪对“提倡新文化者”的批判


  更多相关文章: 梅光迪 “提倡新文化者” 新文化运动 文化民族主义


【摘要】:梅光迪是"学衡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站在文化民族主义的立场,提倡在中西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建构民族新文化,对"提倡新文化者"进行了犀利的批判。梅光迪的批判包含清醒与合理的因素,但总体上是逆时代潮流而动,具有一定的肤浅性和情绪性。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哲学史学史”,项目编号:09BZX032
【分类号】:K203
【正文快照】: 梅光迪是“学衡派”的领袖人物之一,他不反对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但对“提倡新文化者”持激烈的批判态度。这与梅光迪对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的崇拜和受到以胡适为代表的“提倡新文化者”的刺激等密切相关。立足当代视域省思,梅光迪对“提倡新文化者”的论说无疑是建立在文化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门红丽;;精神危机中的坚韧——浅析《吴宓日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2 方习文;;《惠的风》和一群徽州文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3 陈平原;;知识、技能与情怀(下)——新文化运动时期北大国文系的文学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张德旺;韩芳;;五四时期留美归国知识分子群体简论[J];北方论丛;2008年04期

5 赵建永;;汤用彤先生宗教学研究手稿初探[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5年02期

6 李勇军;;浅探20世纪30年代期刊出版模式[J];出版发行研究;2009年07期

7 方习文;;世界语境下文化的选择与分野——论胡适与梅光迪之分合[J];巢湖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吴忠良;;《史地学报》作者群析论[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9 吴忠良;;南高史地学派引论(下)[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10 陈宝云;;《史地学报》及其群体与《学衡》之关系的探讨[J];东方论坛;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吴小玮;;庚款留美生的留学生活及其影响——以胡适、吴宓为中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金富军;;清华学校改办大学过程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5)——中国学校史志[C];2009年

3 陈引驰;;断裂还是延续:中国文学近现代之变折[A];文化复兴:人文学科的前沿思考——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潘水萍;古典主义在中国[D];暨南大学;2011年

3 王光利;胡适诗学批判[D];浙江大学;2012年

4 潘建伟;对立与互通:新旧诗坛关系之研究(1912-1937)[D];浙江大学;2012年

5 王晓生;“1917—1923”新诗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雪蓉;以美国模式为趋向:中国大学变革研究(1915—1927)[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郑先兴;文化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1900—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武新军;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倾向”[D];复旦大学;2004年

9 伍明春;现代汉诗的合法性研究(1917-1926)[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10 吴忠良;南高史地学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珏荣;论学衡派的中西文化观[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程再凤;晚清绅士家庭的孩子们(1880-1910)[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姚翠翠;梁诚外交思想与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施建;柳诒徵史学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5 龚明娟;张奚若政治思想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6 毛贵贤;中西文化视野中的徐志摩诗歌[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敏;民国时期高校外文系的英国文学教学实践与传播[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庄中刚;白璧德的人文主义文化批评[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于嘉怿;论白璧德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及其影响[D];黑龙江大学;2010年

10 王伟;英国小说在中国大陆五十年的出版研究(1900—1949)[D];北京印刷学院;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玉;胡适白话文理论新评——从胡适与“学衡派”的分野入手[J];学术研究;2001年10期

2 张贺敏;学衡派研究述评[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04期

3 余玲玲;关于“学衡”诸问题之争[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罗惠缙,阳耀芳;学衡派的文学批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韩星;学衡派对儒学的现代诠释和转换[J];唐都学刊;2003年02期

6 高玉;论胡适与“学衡派”在文化建设观念上的分野[J];求是学刊;2004年01期

7 蒋书丽;学衡派的道德价值[J];书屋;2004年11期

8 李相银;批评的错位——兼论学衡派的文化重构理想[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乐黛云;世界文化语境中的学衡派[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03期

10 白春超;论学衡派的文学观[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法周;;学衡派的政治理念与道德理想主义[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3年卷[C];2003年

2 马建高;;也论学衡派的“昌明国粹,融化新知”[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赵树好 武吉庆;学衡派研究的新成果[N];光明日报;2004年

2 赵树好 武吉庆;学衡派研究的新成果[N];光明日报;2004年

3 洛阳师范学院 张宝明;对峙的意义:学衡派与新青年派文化论争再回眸[N];光明日报;2010年

4 周云 魏光成;《梅光迪文存》的学术价值[N];中华读书报;2011年

5 眉睫;梅光迪与新文化运动[N];中华读书报;2013年

6 眉睫;梅光迪在哈佛大学的学位与职称[N];中华读书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霁;学术网络、知识传播中的文学译介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会力;重论学衡派与新文化运动之关系[D];暨南大学;2009年

2 樊东宁;学衡派文学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王珏荣;论学衡派的中西文化观[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磊;学衡派的精英主义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5 李晓惠;反思科学主义:学衡派文艺思想述论[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6 董妙妙;“学衡派”的治学路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徐颖;学衡之“准星”[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黄婉丽;中西夹缝中的思想调和[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邓云涛;国故与新知的不同抉择[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文基梅;学衡派对儒家传统的坚守[D];西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3033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3033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a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