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化叙事:《史记》论赞的另一种解读
本文关键词:诗化叙事:《史记》论赞的另一种解读 出处:《求索》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司马迁借鉴《左传》等先秦古籍中的"君子曰",在《史记》中确立了论赞体的史论形式。《史记》论赞寓断于事,以诗意化的情感叙事为出发点,以它博大精深的内容、实录的原则和激越的感情以及叙论结合的高超艺术成为后世的典范。《史记》论赞,也以其开放的心态和复调思维,穿插各种评判的声音,直面错综复杂的历史问题,在论赞中常发"一家之言",其传文和论赞,构成另一种对话,有效处理了历史叙事情感与虚构的问题。
[Abstract]:Sima Qian < > as reference Zuo "in the pre Qin ancient gentleman said, in" Historical Records > established lunzan body form > lunzan. History records broken in the house, with the poetic sentiment narrative as the starting point, with its broad and profound content, combined with the record of the principle and the vigor of the emotion and Syria the superb art became the model of historical records. > lunzan, with its open mind and polyphonic thinking, interspersed with a variety of evaluation of the voice, face the history problem perplexing, in lunzan in common ", the transfer and the statements of a school" lunzan, constitute another conversation, effectively deal with the problem of emotion historical narrative and fiction.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州学院人文学院;
【分类号】:K204.2
【正文快照】: 《史记》是部奇书,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不仅首创纪传体通史,而且开创了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论赞”一体。明代陈文烛赞叹《史记》“长于叙事,而论赞尤奇,窃叹六籍以后,善用长又善用短,唯司马氏哉。”1赖襄认为“史中论赞自是一体,不可与后人史论同视也。史氏本主叙事,不须议论,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单中惠;勾月;;近代欧洲绅士教育简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 单中惠;;君主之鉴派与君主教育理论的发展[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3 刘湍康;张永清;;《廷臣论》中的贵族理想[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4 吴先伍;;人的发现与隐没——现代性内在矛盾的历史审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姜军;;试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经济与文化的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6 彭琛;;意大利文艺复兴总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7 张丽丰;;略论司马迁爱奇反经及其《史记》之文学特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8 张永;;从《红高梁》到《上海宝贝》——新时期人性与文学启蒙精神的变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9 郑畅;;以布局之美展现意义——论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的戏剧结构形式及其美学价值[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10 郝涂根;;世俗基督精神:哈代人道主义宗教观的内核——兼与马弦商榷[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亮;;维米尔家世考疑:一种文化地图的方式[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孟宪平;;荒野及其在西方风景画中呈现方式研究[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刘大椿;;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4 周春生;;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个体精神[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5 周春生;;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诗性智慧的历史透视[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6 王锐生;;作为现代性的以人为本[A];“以人为本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伍学进;;试论城市的窄街道、小街区系统[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张旭;刘迅雷;;从中西方体育思想的演变看当代体育教育中的素质教育[A];第十四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4年
9 荆月新;;宗教功能缺位与法律精神疏离——近代中国移植大陆法的反思[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大陆法系及其对中国的影响[C];2009年
10 季金华;刘腾腾;;基督教传统与西方宪政的历史演进[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法与宗教的历史变迁[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伍学进;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宜居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2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莉莎;王尔德人文主义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曹和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人本取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崔英姬;中韩家族小说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孙华程;城市与教堂:制度视野下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发生与演进[D];西南大学;2011年
8 邓磊;中世纪大学组织权力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成林;《汉书》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盖业明;《史记》“太史公曰”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范艳清;《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钱芳华;卡洛·金兹堡微观史学思想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周丽菊;有限之无限[D];南昌大学;2010年
6 吴婷婷;解放与束缚[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贺团卫;马克思恩格斯人权思想与当代中国人权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孙恒存;走向困境的讽刺文类[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董玲会;中意传统经典家具风格比较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10 范亚栋;“前四史”对诗赋歌谣的采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彩花;;前四史论赞文体演变与时代论议风潮[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张新科;;从唐前史传论赞看骈文的演变轨迹[J];文学评论;2007年06期
3 谌东飚;;《史记》论赞对古代杂文文体的影响[J];云梦学刊;2007年01期
4 俞樟华;;简评明清学者对《史记》论赞的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01期
5 孙秋克;;《史记》论赞探论[J];昆明师专学报;1990年01期
6 崔积宝;谈《史记》论赞中的情感[J];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7 许殿才;《汉书》的论赞[J];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06期
8 惠嘉;;试析《史记》中的论赞功用[J];榆林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韩兆琦;;角度新颖,见解深刻,论证科学——读张大可同志《史记论赞辑释》[J];兰州大学学报;1987年02期
10 郭丹;史书论赞与史传文学[J];中州学刊;1997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李乔;中国的“论赞”传统[N];太原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彩花;前四史论赞文体艺术及其文化内涵[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胡大海;《史记》论赞研究[D];安徽大学;2001年
2 梁娟娟;范晔《后汉书》论赞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吕海茹;唐前史书的论赞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4 高鸿鹏;《汉书》论赞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243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424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