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村的起源及“村”概念的泛化——立足于唐以前的考察

发布时间:2018-01-22 19:41

  本文关键词: 村 聚落 南北朝 出处:《史学月刊》2006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依据文献记载,“村”字及具体村的名称最早见于东汉中后期。村的早期形态在先秦时已经存在,庐、丘、聚等是村的三种主要来源形式。南北朝时期是“村”的名称泛化时期,村开始具备社会意义,这是“村”进入国家地方行政体制并成为一级基层组织单位的必要条件。相关材料表明,南北朝时期“村”的具体名称的出现有一定的地域性。而唐代明文规定所有野外聚落统统称为“村”,并规定村为一级行政组织单位,使村的含义有了质的变化,这在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Abstract]:According to literature records, the word "village" and the name of the specific village were first found in the middle and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 The early form of the village already existed in the pre-Qin period, Lu, Qiu. Gathering is the three main source forms of the village.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period is the period of "village" extension of the name, the village began to have social significance. This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the "village" to enter the national loc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and become a first-level grass-roots organizational unit. The emergence of the specific name of "village" in the period of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had a certain regional character. However, the Tang Dynasty clearly stipulated that all the field settlements were called "villages", and that the villages were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 at the first level. The meaning of the village has changed qualitatively, which is a milestone in history.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基金】:2004年成都“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缪钺先生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5JJDZH234号)论文
【分类号】:K207
【正文快照】: 对历史上村及相关基层社会组织的关注是当前史学研究的一大热点。日本学者对“村”的研究起步早,并且已经取得了令人钦佩的成果。①相对而言,对此一问题国内学者则明显重视不够。近年来,这种局面略有改变。②本文试图对历史上村的早期形态及村名的泛化情况略做探讨,权当补苴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邱东联;长沙走马楼佃田租税简的初步研究[J];江汉考古;1998年04期

2 侯旭东;北朝乡里制与村民的生活世界——以石刻为中心的考察[J];历史研究;2001年06期

3 张怀通;先秦时期的基层组织──丘[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4 韩f;魏晋隋唐的坞壁和村[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5 李卿;《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儌》性质与内容分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霞;;最后的风流——浅析《聊斋志异》的文言选择[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2 何茂活;;聊斋俚曲俗字例解——兼以甘肃河西方言为证[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3 裴新平,潘祥辉;今本《南齐书》几例点读问题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4 曾晓梅;;七言诗溯源——最早的完整七言诗的新证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5 孔令梅;;道教承负说浅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胡秋银;试论郭泰之不仕不隐[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7 周少川;藏书与文化——中国古代私家藏书文化研究刍议[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8 周晓陆;秦封泥所见安徽史料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9 吴海涛;北宋时期汴河的历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10 瞿林东;论魏晋至隋唐的历史文献学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辛德勇;;论所谓明铜活字印书于史初无征验——附论明代的金属活字印本[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2 高强;;炎帝与中华民族[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3 魏现军;;《新修}k音引证群籍玉篇》之《玉篇》蓝本考[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姚宏杰;;北魏皇宗学与四门小学略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陈立柱;;说“国必依山川"[A];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研究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骆晓曙;;浅论古籍信息咨询服务的新思路[A];全国高校社科信息资料研究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3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徐婵菲;姚智远;;汉墓画像神话人物的图像作用及丧葬意义[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刘宗汉;;《钱谱》作者顾p苌娇糩A];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五辑)[C];2010年

9 宋娟;;建国六十年来魏晋南北朝宗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姜建红;;《汉语大词典》释义以今律古现象札记二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别道玉;《国语》与先秦文化精神[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郭辉;明清小说中尼僧形象之文学与文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崔成成;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师璐露;《国语》语言艺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丁亮;明代役的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石磊;郭象《庄子注》“理”范畴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刘文英;文征明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张世敏;魏晋南北朝山水文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赵忠煜;萧瑟人生的凌云健笔[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何丽;两宋的僧诗批评[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东联;长沙走马楼佃田租税简的初步研究[J];江汉考古;1998年04期

2 任式楠;;我国新石器时代聚落的形成与发展[J];考古;2000年07期

3 李文信;;辽阳三道壕西汉村落遗址[J];考古学报;1957年01期

4 高广仁;说“丘”──城的起源一议[J];考古与文物;1996年03期

5 郝春文;;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结社[J];历史研究;1992年01期

6 周振鹤;从汉代“部”的概念释县乡亭里制度[J];历史研究;1995年05期

7 张金龙;北魏洛阳里坊制度探微[J];历史研究;1999年06期

8 张怀通;先秦时期的基层组织──丘[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9 秦公;;释北魏高道悦墓志[J];文物;1979年09期

10 王银田;;元淑墓志考释——附北魏高琨墓志小考[J];文物;1989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影;;“中华始祖聚落”惊现内蒙古敖汉[J];现代家教;2002年12期

2 李剑锋;;浅谈自然的潜力——福建土楼的启示[J];美与时代(上);2010年04期

3 程嘉静;张利锁;;从《奉使辽金行程录》看辽代的聚落[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高焕;;关于《广东新语》中聚落资料的分析[J];黄山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冯浩菲;;疏体小议[J];文献;1995年04期

6 任玮;;南北朝时期河南省的姓氏分布与世家大族[J];殷都学刊;2011年02期

7 沈仲常;;四川昭化宝轮镇南北朝时期的崖墓[J];考古学报;1959年02期

8 邓端本;;两晋南北朝时期广州外贸考略[J];开放时代;1985年02期

9 王立;君臣争才试论——南北朝文学史中一种奇特现象的文化、心理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10 林甘泉;世纪之交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伍海萍;;《徐霞客游记》云南聚落初探[A];徐霞客研究(第19辑)[C];2009年

2 闫焕丰;;世界的聚落 教学设计[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一届教学设计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北村一仁;;南北朝时期的“荒”[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翅;周秋宇;;北京周边村落改造模式比较研究——以雕窝村和玻璃台村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邹靖;黄正武;颜子杰;邓安顺;林敬凯;;石碇聚落地景变迁之人水关系初探:一个历史地理学的现象学式空间考察——兼论历史聚落深度研究方法[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6 张冠兰;赵颖泽;;基于自发形态的参数化设计——以海河南岸村落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计彤;;人居聚落后城市化走向的生态哲学探析[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0分会场-生态文明视域中的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朱道林;;江南村落土地的产权分化与制度安排评阅意见[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9 田思胜;;噎膈病名源流考[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萃[C];2006年

10 叶斌;;《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的传承与创新——以“孔”、“好”互通为例[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文龙 苏丽霞;老村落的新风貌[N];金融时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李文雯;说咪哩:与世隔绝的村落[N];玉溪日报;2010年

3 陈天湖 李子佳;广西桂林 有个村落已千岁[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4 杨可 江建华;打造生态村落 促进农民增收[N];雅安日报;2011年

5 萧山记者站 方亮 通讯员 黄坚毅 实习生 赵甜甜;萧山多个小村落酝酿“整村旅游”[N];杭州日报;2011年

6 李修松;重整古徽村落 打造旅游热线[N];安徽日报;2002年

7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研究员 李培林;村落的终结不是城市化的开始[N];社会科学报;2002年

8 陈天系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居津门后花园 名镇蓟州人文荟萃 卧燕山之绿脉 渔阳村落历久弥新[N];中国文化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顾巍钟 本报通讯员 刘尹武;宜居江南,有山有水还要有村落[N];新华日报;2010年

10 赵昕 周烨明;商南建成一批现代山庄村落[N];商洛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东明;鲁中山区乡村景观演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2 郑韬凯;从洞穴到聚落[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3 张群;村落向城市社区的转型[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张济洲;文化视野中的村落、学校与国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傅俊;南宋的村落世界[D];浙江大学;2009年

6 金玲敬;《说文解字翼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杨惠东;中国早期青绿山水形态与成因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5年

8 李艳;《说文解字》所收蔬菜及粮食作物词疏解[D];浙江大学;2006年

9 张亚蓉;《说文解字》的谐声关系与上古音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10 李卿;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杰;城市郊区村落空间形态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大伟;南北朝时期聘使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胡鑫;鄂渝酉水上游流域半坡型典型村落景观形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4 李舒娟;当前村落群体的集体困境试析[D];辽宁大学;2012年

5 邓卫华;皖南村落园林与民居庭院[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青松;《昭明文选》李善注征引《说文解字》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晓楠;《谐声谱》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8 姜永超;《说文解字》引“通人说”考[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杨波;《说文解字·犬部》字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王霞;《说文解字》与古代地理[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555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4555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4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