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化视野中的汉学和汉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 汉学 汉学研究 比较文化 出处:《文史哲》2000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汉学是国外学者在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门独特的学科 ,而汉学研究则是中国学者对汉学成果进行再研究的反馈行为。二者都是在跨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因而应具有自觉的比较文化视野。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 ,由于多元文化发展的需要 ,汉学、汉学研究、比较文学这三个原来互不相关的学术领域正在不断地靠拢 ,相互借鉴 ,并将为新世纪的人类文明做出新的贡献
[Abstract]:Sinology is a unique subject formed by foreign scholars in the process of studying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Sinology research is the feedback behavior of Chinese scholars to re-study Sinology achievements. Both of them are carried out on the basis of cross-culture, so they should have a conscious comparative cultural perspective. Due to the need of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Sinology, Sinology research,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hese three previously unrelated academic fields are constantly close together, learn from each other. And will make new contributions to human civilization in the new century.
【作者单位】: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北京100083
【分类号】:K207
【正文快照】: 一、认识汉学和汉学研究汉学是西方学术界有着独立传统和声誉的一个学科。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 ,是西方学者关于中国文化的一种文化选择。同样 ,我们的汉学研究 ,也是一种文化选择。选择是经过比较之后的结果 ,比较是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所以 ,汉学和汉学研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日本出版界为汉字头痛[J];语文建设;1982年01期
2 蔡红军;;《迷惘》的故事梗概[J];世界文化;1982年03期
3 王祖望;法国高等汉学研究所和高等日本学研究所——访法散记(三)[J];国外社会科学;1985年03期
4 李伯重;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发展我国历史科学[J];浙江学刊;1987年05期
5 ;王光镐获王安汉学研究奖助金[J];江汉考古;1988年01期
6 朱桦;新加坡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国际会议文学研究概述[J];文艺理论研究;1991年06期
7 刘奉光;;俄国汉学研究考略[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8 杨杞;瑞典的汉学研究[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2年01期
9 胡健;汉学研究回顾与展望国际会议在新加坡召开[J];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09期
10 叶正渤;;日本明治时期汉学研究评述[J];日本学论坛;199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秦寰明;;美国研究李白的专家艾龙(Elling O.Eide)先生[A];中国李白研究(2000年集)[C];2000年
2 何沛雄;;21世纪汉学研究的新趋向[A];中华传统文化与新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葛夫平;;巴黎中国学院述略[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4 熊月之;周武;;迈向繁荣的海外中国学[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5 芦益平;;浅谈白川静的诗经研究[A];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朱仁夫;;儒学在英国的传播[A];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四)[C];2004年
7 嵇辽拉;陈澎;苗澍;;《四书》在俄罗斯[A];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一)[C];2004年
8 葛夫平;;北京中法汉学研究所的学术活动及其影响[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C];2004年
9 柳茗梅;;中俄初识(发言提要)——谈截止至18世纪中国与俄国相互认识[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10 余石屹;;What Is Sinological Translation? ——A Study of the Debate between H.A. Giles and Arthur Waley[A];Proceedings of FIT Fourth Asian Translators' Forum[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侯且岸的美国中国学研究[N];北京日报;2000年
2 邱桂荣;《史记》俄译本:一家两代人的心血[N];光明日报;2000年
3 记者 尹鸿祝;教育部授予德国柯彼德教授“中国语言文化友谊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4 田涛;法国探书痕(上)[N];新闻出版报;2000年
5 清华大学文化研究所 何兆武;方回是谁?[N];中华读书报;2000年
6 张西平;汉学:海外的中国学问[N];北京日报;2001年
7 李逸安;意大利的汉语缘[N];人民日报;2001年
8 李劲;汉学研究与逻辑的“通”及语言的“隔”之关系[N];中华读书报;2001年
9 本报特约记者 洪文;中国赴美任教第一人——戈鲲化[N];中华读书报;2001年
10 秋叶;世界汉学家的盛会[N];中华读书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毅;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冯若春;“他者”的眼光——论北美汉学家关于“诗言志”、“言意关系”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孔陈焱;卫三畏与美国早期汉学的发端[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丰;传统与嬗变:地方社会转型中的宗族与民间信抑——以闽西客家桂龙乡为例[D];厦门大学;2001年
2 黄卫华;西方汉学的思维方式与知识背景考察[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董国文;汉学家葛兰言的诗经研究及其与贵州田野资料的比照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蔡慧清;德克·卜德研究三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斌;20世纪下半期美国学界对儒学与民主的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雅南;论日本的唐宋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蓉;论美国的《史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倪平英;相似外表下的不同内核[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黄金东;唐五代时期敦煌地区童蒙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10 上官儒烨;对弗朗索瓦—于连的汉学研究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566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456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