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经“救亡”而实现的“启蒙”——以《新青年》的变化为线索

发布时间:2018-01-26 14:05

  本文关键词: 李泽厚 《东方杂志》 解释框架 全国性刊物 甲寅 汪孟邹 启蒙主义 青年杂志 文学启蒙 中共中央机关  出处:《文艺理论与批评》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一、救亡与启蒙的断裂?——由胡适引发的问题众所周知,1980年代在甚嚣尘上的"启蒙热"之下,首先被思想界重估和再书写的,就是"五四新文化"。最为有力的解释框架,就是李泽厚的"救亡与启蒙双重变奏"说。按他的说法:"五四运动包含两个性质不相同的运动,一个是新文化运动,一个是学生爱国反帝运动。"[1]这种解释,不啻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做了断裂。前者侧重于启蒙,后者侧重于救亡,而整段新民主主义革
[Abstract]:"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consists of two movements of different properties , one is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 one is the patriotic anti - imperialist movement of the students , " he said . The former focuses on enlightenment , the latter focuses on the salvation and the whol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分类号】:K203
【正文快照】: 一、救亡与启蒙的断裂?——由胡适引发的问题众所周知,1980年代在甚嚣尘上的“启蒙热”之下,首先被思想界重估和再书写的,就是“五四新文化”。最为有力的解释框架,就是李泽厚的“救亡与启蒙双重变奏”说。按他的说法:“五四运动包含两个性质不相同的运动,一个是新文化运动,一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傅正;;两种自由,两种启蒙[J];读书;2015年09期

2 王奇生;;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新青年》为视点[J];近代史研究;2007年01期

3 欧阳哲生;;《新青年》编辑演变之历史考辨——以1920—1921年同人书信为中心的探讨[J];历史研究;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少鹏;;早期创造社与胡适的翻译论争[J];安徽史学;2009年06期

2 吴元康;;1921年初《新青年》同仁之间几则通信的时间问题[J];安徽史学;2010年06期

3 石钟扬;;《新青年》的经营与传播策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黄有东;;从文化定位与人缘因素看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成功之道[J];编辑之友;2010年07期

5 黄有东;;从文化定位与人缘因素看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成功之道[J];编辑之友;2010年08期

6 杜建华;;2009年编辑史研究概述[J];编辑之友;2010年10期

7 孟永;;陈独秀是否举起了民主与科学的大旗[J];长白学刊;2012年06期

8 江巍;徐生;;《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缘起[J];池州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9 刘钰;向敏;;从“一般杂志”到“青年界之明星”——论《新青年》之成功[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10 陈国恩;宋声泉;;《青年杂志》刊发旧体诗现象新论[J];长江学术;201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章清;;“历史研究的单位”:“专门史”与中国近代史研究[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2 章清;;“历史研究的单位”:“专门史”与中国近代史研究[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宗灵;媒介与学生:思想、文化与社会变迁中的《学生杂志》(1914-1931)[D];复旦大学;2011年

2 员怒华;“四大副刊”与五四新文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万琼华;近代女子教育思潮与女性主体身份建构[D];湖南大学;2007年

4 邓金明;从《新青年》到“新青年”[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5 唐小兵;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吴静;《学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D];复旦大学;2009年

7 段炼;世俗时代的意义探询[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长松;陈独秀前期报刊实践与传播思想研究(1897-1921)[D];暨南大学;2012年

9 张瑜;1916:新文学发生的年代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王勇;《东方杂志》与现代中国文学的发生[D];南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宝端;新潮社知识分子群体的身份认同[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少波;从《新青年》看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中国道路[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3 暴玉谨;陶孟和的早期活动及思想研究(1887-1926)[D];河北大学;2011年

4 周刚;梅光迪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亚涛;《新潮》编辑特色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6 刘伟;《大中华》杂志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7 季宵瑶;“鸳鸯蝴蝶派”之再考察:1920年代上海文人交游网络[D];复旦大学;2008年

8 吕文浩;郑振铎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9 郭辉;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彭景涛;新文化运动中的精神改造论及其发展趋势[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杨琥;《新青年》与《甲寅》月刊之历史渊源——《新青年》创刊史研究之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宁树藩 ,丁Q瘟,

本文编号:14658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4658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b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