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评传教士汉学家花之安的汉学著述

发布时间:2018-01-30 07:06

  本文关键词: 传教士汉学家 花之安 汉学著述 宗教文化观 “跨文化”视野 出处:《德国研究》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花之安被誉为19世纪最高深的汉学家。其毕生撰写的大批汉学著述,显现出精湛的中文学术功力,对于传播近代西方教育思想,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同时,这些汉学著述也体现了花氏鲜明的宗教文化传播观念。宗教观是其思想灵魂的核心和行为准则,基于此,花之安的文化观富有浓重的宗教色彩,这使其学者风范及文化著述水准打上折扣。对花之安一类传教士汉学家的研究,需要"跨文化的眼光"与"开放的心态"。
[Abstract]:Hua Zhian is known as the most advanced Sinologist in 19th century. His life writing of a large number of Sinology works, showing superb academic skills in Chinese,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modern Western educational ideas. At the same time, these Sinology works also reflect Huashi's distinct concept of religious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ligious view is the core of his soul and the code of conduct, based on this. Hua Zhian's cultural view is full of religious color, which makes her scholar style and cultural writing standard lower. The study of Hua Zhi'an kind of missionary Sinologists. A cross-cultural vision and an open mind are needed.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分类号】:K207.8;K252
【正文快照】: 鸦片战争后来华的德国新教传教士花之安(Ernst Faber,1839-1899),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位富有鲜明个性的汉学家。他在华传教34年,勤于著述,作品甚丰,“用笔确立了自己在来华传教士中的一席地位”①,被誉为“19世纪最高深的汉学家”②。随着中德学术交流的发展,不少学者从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肖朗;花之安《德国学校论略》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02期

2 孙立新;评德国新教传教士花之安的中国研究[J];史学月刊;2003年02期

3 钱婉约;;当代日本汉学研究的启示[J];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硕;花之安在华传教活动及其思想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晓丽;;论晚清西学书目与近代科技传播[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张珍珍;;教会学校与安徽教育近代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张登德;《富国须知》与《富国策》关系考述[J];安徽史学;2005年02期

4 董丛林;吴汝纶医药观的文化表现及成因简论[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5 李海红;;试析李提摩太的基督教思想——以其在《万国公报》上的言论为例[J];安徽史学;2006年06期

6 张登德;;《富国策》著译者考释[J];安徽史学;2006年06期

7 胡小君;浅论民国时期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欧阳跃峰;姚彦琳;;近代教会报刊的在华传播——以《万国公报》为考察的中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陈九如;;中美庚款留学述论[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陶玲慧;;浅议近代教会女学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长青;;翻译教材的描写性探因[A];全国首届翻译硕士(MTI)教育与翻译产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何玲;;1903年汴城会试论略[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杨茂庆;;福建船政学堂赴欧留学生的贡献及其经验教训[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4 吴洪成;;日本在侵华期间实施的奴化教育——中国现代史上特定的教育历史现象[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2)——日本侵华教育史研究[C];2009年

5 刘黎明;;雅斯贝尔斯与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之比较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高黎平;;晚清在闽美国传教士西学翻译的兴与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高黎平;;晚近教科书与在华美国传教士的翻译活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8 许方宁;;评马赖之死[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9 程柳;;中国近代女子职业教育发展及思考[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吴伯娅;;耶稣会士白晋对《易经》的研究[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现U,

本文编号:14756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4756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f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