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封建”考论》一书的论点和方法献疑

发布时间:2018-02-25 07:18

  本文关键词: 中国封建社会 考论 封建主义 社会形态学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 概念 论点 社会性质 西欧中世纪 出处:《史学月刊》2008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日译者以中国故有的"封建"概念,对译西语中表述西欧中世纪社会制度的feudalismus一词,后来在中国将秦汉以后至明清时期的历史称为"封建社会"。此说在中国近代社会及学术界形成主流认识。然而,中国秦汉以后至明清时期的历史是不是类似西欧中世纪的社会形态,中国的这段历史应该不应该有自己的特殊性表达,长期以来一直是学界有所关注的问题。冯天瑜教授《"封建"考论》一书的出版,再次将这个问题的讨论推向了高潮。两年来,关于封建译名以及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封建观的讨论,不断见诸报端,并形成了尖锐对立的不同意见。本刊认为,这场讨论,从"封建"译名引申到学术概念的界定,更进一步深入到中国封建社会的再认识,不仅关系到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问题,更关系着我们对中国秦汉以后社会性质的判断,关系重大,意义深远。所以,本刊决定以笔谈的形式参与这场讨论,并欢迎学界同仁热情赐稿。
[Abstract]:The Chinese and Japanese translators use the concept of "feudalism", which is old in China, to translate the word feudalismus, which describes the medieval social system of Western Europe, in the Spanish language. Later in China, the history from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to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as called "feudal society". This theory formed a mainstream understanding in modern Chinese society and academic circles. However, Is the history of China from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to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imilar to the social formation of the Middle Ages in Western Europe? the history of China should not have its own special expression. For a long time, it has been a matter of concern to academic circles. The publication of Professor Feng Tianyu's book "A study on feudalism" has once again pushed the discussion of this issue to a climax. In the past two years, The discussion on the translation of feudal names and how to understand Marxist feudal views has been published in the newspapers and has formed sharply opposed opinions. The Journal believes that this discussion has been extended from the translation of the "feudal" name to the definition of academic concepts. Further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feudal society in China is not only related to how to treat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theory in a scientific manner, but also related to our judgment of the social nature after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in China, which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herefore, the journal decid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discussion in written form, and welcomed the enthusiastic contributions of academic colleagues.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
【分类号】:K20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武军;;“隐士”考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8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史苑;;河北师院历史系近年科研成果与科研规划简介[A];河北史学会通讯(1987)[C];1987年

2 李新;;关于中国历史分期问题——主要谈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问题[A];中国现代史论丛(上)[C];1983年

3 周庆基;;论中国的封建化过程[A];河北省历史学会一九八○年年会论文选[C];1980年

4 邢铁;;独特的视角 独到的见地——谈毛泽东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认识[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5 柳敏和;傅金财;;毛泽东对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认识与借鉴[A];毛泽东与中国历史文化[C];1993年

6 吴小强;;炎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基因[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中玉;“‘封建’名实问题与马列主义封建观”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2 李渡;“收天下之权以归一人”[N];学习时报;2006年

3 吴国荣;太原在历史上的地位[N];太原日报;2005年

4 石生吉(作者单位:靖远县靖安中学);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N];甘肃日报;2006年

5 陈清泉;为科举说几句公道话[N];光明日报;2005年

6 杨焕亭;秦文化的主要特征[N];咸阳日报;2005年

7 项斯言;从历史盛世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N];人民日报;2002年

8 张文周;两晋:妇女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N];天水日报;2005年

9 秋风;封建制与郡县制[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10 梁鸿鹰;以史为鉴赋和谐[N];人民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晶晶;《世本》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广福;《史记》采《战国策》考论[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文良;中国地主制经济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3 杨奎;继承人的选择—中国封建社会杰出帝王共同的难题[D];山东大学;2011年

4 谢伟岸;论中国封建社会人才结构对其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D];湖南大学;2006年

5 张龙秋;“六经皆史”说考论[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6 黄敏;近代江南城居地主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文晶;试论中国中古良贱制度的衰亡[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潘月;唐宋八大家与襄阳考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9 马智全;《文章正宗》编选《左传》考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官士刚;汉魏六朝赀税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5335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5335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1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