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现代中国“文明”、“文化”观的嬗变
本文选题:梁启超 切入点:十九世纪下半叶 出处:《史林》1999年04期
[Abstract]:......
【作者单位】: 德国哥廷根大学东亚研究所
【分类号】:K2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辉湘;;郑观应并未出卖梁启超[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04期
2 周浑湘;郑观应与梁启超的一桩公案[J];历史教学;1996年06期
3 武曦;;《盛世危言》的成书、增订及版本[J];文献;1980年02期
4 夏东元;略论郑观应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的矛盾表现[J];天津社会科学;1984年06期
5 夏东元;;郑观应思想发展论[J];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02期
6 伍国;;郑观应与近代民族国家观念[J];岭南文史;2005年04期
7 黄继宗;;试论郑观应的启蒙教育思想[J];学术月刊;1981年04期
8 武曦;郑观应与梁启超、经元善——兼评其对戊戌变法的态度[J];近代史研究;1983年01期
9 李向东;浅谈郑观应的两次不义之举[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10 梁桂全;郑观应诞辰160周年学术研讨会致词[J];岭南文史;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绍春;;梁启超关于国民素质教育思想的演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王韬;;毛泽东对梁启超新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3 宋守鹏;;梁启超的师范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苏艾平;;论梁启超文化人格的意义[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5 裘君谟;;关于新一轮文化长廊创建工程的若干问题[A];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全国群众论文评奖论文集[C];2003年
6 萧君和;;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的构成[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张登浩;王登峰;;基层党政干部的幸福感结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肖良武;;公德·开拓·进取——梁启超“新民”观的历史启示[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9 杨宝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A];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全国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8年
10 李裕琢;李丽霞;;西方大学文化的基本特征[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下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侯福志;收藏“梁启超”[N];中国矿业报;2002年
2 王凯;梁启超死因之谜[N];中国档案报;2004年
3 孙杰;梁启超与“饮水室手稿”[N];中国审计报;2002年
4 李端 刘东虹;梁启超与北师大的建立[N];光明日报;2002年
5 李丽;梁启超的“利用外资观”[N];山西经济日报;2001年
6 陈代湘;妙笔生花启超名噪 牛刀初试太炎遭嫉[N];光明日报;2010年
7 记者 王大庆 庄建;梁启超陈寅恪风貌再现[N];光明日报;2010年
8 张家康;梁启超办报[N];人民政协报;2002年
9 郭松民;日本人何以两次帮助梁启超逃难[N];协商新报;2005年
10 梁捷;严复和梁启超:早期经济学翻译大家[N];上海证券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连云;为求觉世著文章[D];吉林大学;2008年
2 郑流爱;“平生怀抱在新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方红梅;梁启超趣味论研究[D];武汉大学;2008年
4 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5 郭刚;梁启超与清末的西学东渐[D];武汉大学;2006年
6 王明伟;近代日本国民主义与梁启超国民国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9年
7 姚雅欣;梁启超科学文化知行论稿[D];山西大学;2005年
8 刘春琼;领域、背景与文化:社会认知领域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郭宇春;俄国犹太人研究(18世纪末—1917年)[D];吉林大学;2007年
10 郭怀若;石涛书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莹;梁启超“新史学”观念生成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小海;试论梁启超对西方新闻自由思想的认知与批判[D];武汉大学;2005年
3 汪平秀;梁启超民族思想研究[D];宁夏大学;2003年
4 蒋海燕;鲁迅早年思想和梁启超新民说[D];河北大学;2003年
5 李艳红;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D];湘潭大学;2003年
6 陈勇军;仁爱之治与自由之治[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胡红荣;从语言和超语言角度评《简·爱》两译本[D];四川大学;2005年
8 张跃安;政治与文学的双重无奈[D];湘潭大学;2005年
9 张红霞;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雷蕾;徘徊在理想与现实的关口[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941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694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