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双重底蕴及尺度把握——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的理论反思

发布时间:2018-04-13 18:48

  本文选题:社会形态理论 + 历史尺度 ; 参考:《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07期


【摘要】:学界一般所谓单线进化论与多元生成论之间的对立与分歧,其实恰好构成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两层基本底蕴,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实际根源于马克思审视历史的双重视野和双重尺度。从生产力的决定性视野审视社会历史进程,社会形态的演进必定是一个线型模式,这种线型模式通过各种人类共同体的典型发展形式来体现,它的意义在于为各民族、国家的社会发展提供一种客观尺度。在古史分期讨论中,大多数学者没能自觉地把握这一尺度,更多地是着眼于价值尺度,失却了科学把握历史进程的客观标准。
[Abstract]:The opposition and divergence between the theory of single-line evolution and the theory of multivariate generation in academic circles, in fact, exactly constitute the two basic details of Marx's theory of social formation.This seemingly contradictory phenomenon is actually rooted in Marx's dual vision and dual scale of examining history.Examining the process of social history from the decisive perspective of productive forces,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formation must be a linear model, which is embodied by the typical development forms of various human communities, and its significance lies i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various nations.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provides an objective yardstick.In the discussion of ancient history by stages, most scholars have failed to grasp this criterion consciously, and more have focused on the value scale, thus losing the objective criterion of scientifically grasping the historical process.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法学院
【基金】: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06Z52
【分类号】:K20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培民,商戈令;也谈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之关系——与王锐生同志商榷[J];社会科学;1983年09期

2 王锐生;论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在历史尺度问题上的原则区别[J];哲学研究;1983年05期

3 ;《哲学研究》1983年第1—12期分类总目录[J];哲学研究;1983年12期

4 石海田;;自然美是怎样产生的?——与陈望衡同志商榷[J];晋阳学刊;1983年05期

5 唐坤;论历史尺度的总体化——兼与一种“对立论”商榷[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6 和少英;从何处突破?——“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研究的回顾与瞻望[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7 赵家祥;社会形态概念新议[J];现代哲学;1986年04期

8 何文;《历史唯物主义论丛》第10、11、12辑已出版[J];现代哲学;1986年04期

9 ;书讯[J];哲学动态;1986年02期

10 储小平;;社会进步的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松义;史长智;;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与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A];旗帜 方向 使命——青海省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唐湘岳;重建中国历史解释体系[N];光明日报;2000年

2 龚书铎 本报记者 张小 也采访整理;牢记史学工作者的责任[N];光明日报;2001年

3 王丰年;哲学反思可持续发展[N];光明日报;2001年

4 沈建国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把坚持与发展统一起来[N];新华日报;2001年

5 葛仁钧;研究不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理论[N];光明日报;2002年

6 李敬泽;乡土之路[N];文艺报;2002年

7 贾高建;关于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N];学习时报;2002年

8 向德平;“三个代表”的社会发展观[N];光明日报;2003年

9 庄福龄;开阔视野 扩展思路[N];人民日报;2003年

10 程广云;研究社会现实 认识社会形态发展[N];人民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晓东;多维视野中的主体间性理论形态考辨[D];黑龙江大学;2002年

2 郭立新;能力建设与社会体系创新[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曹庭亚;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李昕;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D];安徽大学;2003年

3 何哲;尺度的记忆[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4 高强;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转型期的经济改革[D];安徽大学;2004年

5 周德清;社会转型时期文化失范的意涵及效应[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6 冯华真;西安明城区居住建筑尺度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7 董高伟;复杂性思维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映射[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457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7457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1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