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荷兰对汉学研究的贡献

发布时间:2018-04-28 11:13

  本文选题:汉学研究 + 荷兰人 ; 参考:《史林》2007年S1期



[Abstract]:......
【作者单位】
【分类号】:K207.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樊龙智;论第一次西学东渐停止的原因[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叶舒宪;方物,《山海经》的分类编码[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任东升;;《圣经》中文译本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刘广铭;;《老稼斋燕行日记》中的康熙形象——兼与同时期欧洲语境中的康熙形象比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谢景芳,邱伟;康熙帝与外籍教师团[J];满族研究;2003年02期

6 罗雄飞;太平天国运动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7 葛继勇,施梦嘉;关帝信仰的形成、东传日本及其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晖;西学东渐与清代前期数学[D];浙江大学;2005年

2 李晓丹;17-18世纪中西建筑文化交流[D];天津大学;2004年

3 孙静;满族形成的再思考[D];复旦大学;2005年

4 张玉清;明清医学再认识[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

5 李秀梅;清朝统一准噶尔史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刘广铭;朝鲜朝语境中的满洲族形象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7 赵树廷;清代山东对外贸易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刘丽君;清代顺康两朝科道官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翁伟志;他山之石:明恩溥的中国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宾静;清代禁教时期华籍天主教徒的传教活动研究(1721—1846)[D];暨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苗鸣宇;传教士对中国近代法制之影响[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陶道强;清代前期广东海防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3 吴薇;明清时期江西天主教的传播[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支强;“西洋人传教治罪”条例论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5 周之良;清代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地区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吕超;“东方帝都”——西欧文本中的北京形象[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7 薛影;为而不能的嘉庆帝及其时代困境探论[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8 于怀瑾;论李提摩太对《西游记》的诠译[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9 付永正;清代吉黑地区满洲旗人生存状况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10 赵莎莎;戏曲史视野中的乾隆皇帝下江南[D];厦门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圣达;近代东南亚的汉学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2 黎明;世界汉学研究不可多得的译著——介绍中译《19世纪中叶俄罗斯驻北京布道团人员关于中国问题的论著》[J];理论界;2005年01期

3 郑海燕;荷兰中国研究的主要机构[J];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4 金俊烨;我同北京大学的因缘——《北京大学学报》开办“韩国汉学研究”专栏感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5 李同法;;卫三畏与《中国总论》[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胡健;汉学研究回顾与展望国际会议在新加坡召开[J];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09期

7 詹伯慧;;弘扬中华文化的盛会——“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国际会议”综述[J];岭南文史;1992年01期

8 董海樱;;近十年来中国的西方汉学(中国学)研究[J];世界历史;2011年03期

9 傅刚;'98汉学研究国际会议文学分会述要[J];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06期

10 蒋向艳;美国汉学家顾立雅的汉学研究[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葛夫平;;北京中法汉学研究所的学术活动及其影响[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C];2004年

2 聂德宁;;(荷兰)包乐史著《巴达维亚华人与中荷贸易》评述[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3 熊月之;;海德堡大学汉学研究所[A];近代中国(第九辑)[C];1999年

4 李孝迁;;民国时期国际汉学史研究[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葛夫平;;巴黎中国学院述略[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6 熊月之;周武;;迈向繁荣的海外中国学[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7 王元化;步霍;;“海外汉学丛书”四种[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8 徐文堪;;马礼逊及其汉语研究简论[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筱芸(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荷兰汉学研究与荷属东印度公司密切相关 A close relatioship between East India & Chinese Cluture Study[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2 特约撰稿 木叶;王德威 汉学研究趋向融通[N];文汇报;2010年

3 吴光辉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汉学研究·人物史·文化交涉学的纵横交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尹锡南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印度汉学:从“中国研究”到“中国观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马金霞;美国汉学研究网络数据库资源选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记者 小白;单一的德国汉学传统已不复存在[N];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王立志;积极借鉴各国汉学研究成果[N];人民日报;2010年

8 [英]Naomi Standen 伯明翰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教授 仁可 编译;历史学而非汉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张隆溪;在斯德哥尔摩[N];东方早报;2009年

10 ;温儒敏:对汉学研究的姿态和立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秀俊;“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D];山东大学;2010年

2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孔陈焱;卫三畏与美国早期汉学的发端[D];浙江大学;2006年

4 赵欣;十八世纪英国汉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5 白云飞;苏联中国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余夏云;作为“方法”的海外汉学[D];苏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卫华;西方汉学的思维方式与知识背景考察[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赵晨诗;论美国汉学到中国学的变迁[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3 冯妍;弗朗索瓦·于连汉学研究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何塞(José Miguel Vidal Kunstmann);报道中国:汉学东方主义,,殖民话语以及1850-1864的《北华捷报》[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高慧;怀履光及其汉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刘晓;西方汉学家泰山信仰研究述论[D];山东大学;2009年

7 辛欣;试析美国汉学研究的演化及发展方向[D];外交学院;2009年

8 张晓红;德国汉学视角下的中国形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上官儒烨;对弗朗索瓦—于连的汉学研究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王云靖;来华传教士与西方汉学的兴起[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150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8150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9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