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马列主义的封建观和社会形态观
本文选题:马克思主义 + 社会经济形态 ; 参考:《史学月刊》2008年03期
【摘要】:中日译者以中国故有的"封建"概念,对译西语中表述西欧中世纪社会制度的feudalismus一词,后来在中国将秦汉以后至明清时期的历史称为"封建社会"。此说在中国近代社会及学术界形成主流认识。然而,中国秦汉以后至明清时期的历史是不是类似西欧中世纪的社会形态,中国的这段历史应该不应该有自己的特殊性表达,长期以来一直是学界有所关注的问题。冯天瑜教授《"封建"考论》一书的出版,再次将这个问题的讨论推向了高潮。两年来,关于封建译名以及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封建观的讨论,不断见诸报端,并形成了尖锐对立的不同意见。本刊认为,这场讨论,从"封建"译名引申到学术概念的界定,更进一步深入到中国封建社会的再认识,不仅关系到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问题,更关系着我们对中国秦汉以后社会性质的判断,关系重大,意义深远。所以,本刊决定以笔谈的形式参与这场讨论,并欢迎学界同仁热情赐稿。
[Abstract]:Using the concept of feudalism, Chinese and Japanese translators translate the term feudalismus, which describes the medieval social system of Western Europe in the western language, and later refers to the history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to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s "feudal society" in China. This theory formed a mainstream understanding in modern Chinese society and academia. However, the history of China from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to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s similar to the social formation of the Middle Ages in Western Europe. The history of China should not have its own special expression, which has long been the concern of academic circles. The publication of Professor Feng Tianyu's book "feudal examination" once again brought the discussion to a climax. Over the past two years, discussions on the translation of feudal names and how to understand Marxist feudal view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newspapers and formed sharply opposed opinions. This magazine believes that this discussion, extending from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feudalism" to the definition of academic concepts and further deepening into the re-understanding of the feudal society in China,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guidance of how to treat Marxist theory in a scientific manner. More related to our judgment of the social nature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and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Therefore, the journal decid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discussion in written form, and welcomed the enthusiasm of the academic community contributions.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分类号】:K20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奚兆永;;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来源和组成部分问题[J];哲学研究;2006年04期
2 宋敏;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本义——兼及《中国古代社会形态析论》的几个问题[J];社会科学辑刊;1989年04期
3 方长如;;马克思最喜欢的一句格言[J];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01期
4 刘德福;;也谈“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概念[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年05期
5 崔济哲;;给他深深鞠一躬[J];中国作家;2006年24期
6 孙仲炎;试论社会经济形态[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7 冯宪光;论马克思对“人”的类概念的使用[J];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01期
8 张可尧;关于马克思主义出发点的几个问题[J];哲学研究;1984年04期
9 弗·狄克曼;林强;;马克思与印度尼西亚初步笔记[J];世界民族;1988年02期
10 陈戈;;马克思主义定将最后胜利——写在《马克思恩格斯伟大的品格》再版之后[J];中国图书评论;199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白振声;;谈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生产理论[A];民族学研究第七辑——中国民族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2 贺利平;;从“三个代表”回首马克思主义[A];论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C];2002年
3 王琪久;;马克思主义公有制理论与中国的改革实践[A];改革 求实 创新——青海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优秀论文集[C];1998年
4 任宏;;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A];党的十五大精神与聊城实践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陈传才;;马克思主义文艺特征论[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曾林平;;浙江先进分子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贡献[A];浙江省暨华东六省一市党史系统纪念建党八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7 王继停;;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与社会主义的发展[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集[C];2003年
8 唐嘉弘;;“ul田制”及其社会形态初探[A];民族学研究第五辑[C];1983年
9 丁荣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A];上海市社联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会议资料汇编[C];2004年
10 辛国安;陶传友;赵小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A];纪念邓小平(上卷)——北京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根蟠;如何科学理解马列主义封建观[N];光明日报;2008年
2 刘中玉;“‘封建’名实问题与马列主义封建观”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3 中央编译局 执笔 王学东;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N];人民日报;2010年
4 陈恒 奚昊捷;《过去与现在》——多角度透视过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程恩富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60年回眸与展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新华社记者 赵超 周玮;让科学的思想更加璀璨[N];人民日报;2010年
7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汝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强大思想武器[N];光明日报;2010年
8 高放;再谈马克思主义是人的解放学[N];北京日报;2006年
9 钟平;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 王伟光;努力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科研的能力[N];光明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冠清;企业制度演进大纲[D];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
2 陈力;创新实践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3 魏琪;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侯志水;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当代阐释[D];吉林大学;2006年
5 刘东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论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内在根据[D];黑龙江大学;2001年
6 陶国相;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理论创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陈枢卉;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D];苏州大学;2006年
8 蒋学杰;论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发展观意义[D];吉林大学;2006年
9 罗骞;论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5年
10 刘莉;马克思主义与后殖民理论视域[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殷民娥;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D];安徽大学;2006年
2 马梦诗;论马克思主义的权利理论[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3年
3 郑流云;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实践[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段玉恩;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剖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袁启文;论马克思人权思想[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刘t坭,
本文编号:18169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816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