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才”理论:中国古代社会建设的思想纲领
本文选题:社会建设 + 中国古代 ; 参考:《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摘要】: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和良好的社会机制,谋求国家与民族的发展与繁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历史上关于社会建设的实践和思想理论,源远流长,涵蕴丰富,传统与现代兼容,精华与迂腐并蓄,又长期表现为政府行为和社会行为的双重作用,其本身就是一个庞大多彩的"文化宝藏"。本刊开设"中国传统社会建设理论研究"专栏,选用了李治安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首届重大招标项目"我国历史上关于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的一组论文,以飨读者。其中,张分田文剖析各种典型的理想政治模式的结构、要素,揭示古代主流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特征,全方位、多视角地把握传统社会道德建设理论的内涵、属性和价值,揭示其在构建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理想中的重要功能。王利华文指出,"三才"理论即中国古代社会建设的思想纲领,以"天"为经、"地"为纬、"人"为本,注重协调和综合考量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虽非严密科学论证,但其借鉴意义显而易见。李治安文认为,张载、朱熹、王阳明以理学家和士大夫代表的双重身份论述"宗法"、"家礼"、"义学"、"社仓"和"乡约"等问题,从新儒学的最高层次为乡里新秩序绘制了一幅内涵丰富的蓝图。这无疑给致力于乡村建设的士绅群体提供了精神支撑与理论先导。王先明文指出,清末"新政"中乡绅强占权力和资源,形成绅权"体制化"及绅民对立。国民政府欲借保甲制,打破乡绅专断,终未如愿。梁漱溟、晏阳初等或多传统色彩,或带西化倾向,试图从文化建设层面规划乡村发展。共产党以革命的选择,开辟了近代民族和乡村建设的胜利之路。江沛文论及近代转型期经济重构引发城乡失衡、移民潮、娼业痼疾、匪患、秘密结社等诸多社会问题,强调社会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是法治化。
[Abstract]:The establishment of a stable social order and a good social mechanism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the nation and the nation are an eternal theme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The history of the practice and ideological theory of social construction is long, rich, compatible with th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the essence and the pedantry, and the long-term performance of government behavior and social behavior. The dual role itself is a huge and colorful "cultural treasure". This magazine set up a column of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selected a series of papers on the first major tender project of 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the theory of social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undertaken by professor Li Zhian, in order to provide a dinner for readers. The structure and the elements of the typical ideal political models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re value system of the ancient mainstream culture, grasp the connotation, the attribute and the value of the traditional social moral construction theory in all directions, and reveal its important func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 order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ocial ideal. The ideological programm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ety, with the "heaven" as the meridian, the "land" as the weft and the "man", pays attention to the coordination and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heaven and the earth. Although the theory is not strictly scientifically demonstrated, its reference significance is obvious. Li Zhianwen believes that Zhang Zai, Zhu Xi and Wang Yangming discussed the "patriarchal clan" with the dual identity of the Neo Confucianism and the scholar bureaucrats. "Family", "home" "Rite", "Yi Xue", "social warehouse" and "rural contract", and other problems, from the highest level of new Confucianism to draw a rich blueprint for the new order in the countryside. This undoubtedly provides spiritual support and theoretical guidance to the gentry group devoted to rural construction. The government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wants to borrow the system of protection and breaks the dictatorship of the gentry to break the dictatorship of the gentry. Liang Shuming, Yan Yang's first or more traditional colors, or the tendency of Westernization, tried to plan the rural development from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level. The Communist Party opened up the road of victory in modern national and rural construction with the choice of the revolution. Reconstructing many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urban and rural imbalance, emigration, prostitution, banditry, secret association, etc., and emphasize that the basic way to solve social problems is rule by law.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院;
【分类号】:K20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海德;历史与现实——从道家文化的历史诸形态看当代新道家的学术定位及其相关问题[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王三峡;《文子》的法治思想[J];江汉论坛;2002年10期
3 刘泽华;春秋战国的“立公灭私”观念与社会整合(上)[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刘泽华;春秋战国的“立公灭私”观念与社会整合(下)[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5 赵东栓;《太一生水》篇的宇宙图式及其文化哲学阐释[J];齐鲁学刊;2001年04期
6 王萍,刘杰;先秦诸子的廉政思想[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bF晓红;试论西汉前期治国方略的两次转变[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刘志平,谭宝刚;秦汉的礼制与法制初探[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9 李桂民;先秦诸子的黄帝观述论[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张斌荣;论西汉散文的赋化及其原因[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敏;论《淮南子》的德育思想[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志平;秦至西汉中期的礼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开镜;;中国古代的“万人敌”[J];兰台世界;2011年14期
2 姜楠楠;;浅析中国古代人事思想及启示意义[J];现代企业教育;2011年15期
3 丁海斌;;中国古代陪都十大类型论[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孙洋;;中国古代造纸印刷技术的影响与传播[J];兰台世界;2011年17期
5 李密;马斌;;不爱红妆爱武装 巾帼何必让须眉——论中国古代娘子军的兴起[J];北方作家;2011年04期
6 王雅琦;赵媛媛;;基于中国古代对外贸易谈中国陶瓷技术的发展与变迁[J];长治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何露;陈武勇;;中国古代皮革及制品历史沿革[J];西部皮革;2011年16期
8 程少华;;中国古代舆论监督历史探源(下)[J];新闻研究导刊;2011年05期
9 丁勤;;视觉的阐释——中国古代帝王图像的文化意蕴与社会功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张舜徽;;中国文明的历程[J];文史知识;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发贵;;论“至德”的历史内涵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A];六朝历史与吴文化转型高层论坛论文专辑[C];2007年
2 孙万镇;;中国古代长寿文化的基本特征[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张银河;;食盐与中国古代炼丹术[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4 李仲均;;中国古代用煤历史的几个问题考辨[A];李仲均文集——中国古代地质科学史研究[C];1998年
5 陈新;;中国古代家范初探[A];陕西省图书馆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与全国图书馆部室主任工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金子修一;;关于中国古代举行即位仪礼的场所[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五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新郑古都与中原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7 张树国;;彭祖与中国古代崇寿文化[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8 谢维扬;;传说、结构主义与历史——[美]S·艾兰:《世袭与传贤》读后[A];时代与思潮(5)——文化传统辨证[C];1991年
9 韩升;;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C];2008年
10 尹钧科;;中国古代对都城的称谓[A];中国古都研究(第七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198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英]罗伯特·坦普尔;回溯中国古代的原始科学思想[N];大众科技报;2008年
2 谢军;中国古代特有建筑——台[N];中国建设报;2004年
3 ;王巍:中国古代车马制度的演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4 席泽宗;中国古代无科学吗?[N];北京日报;2000年
5 重庆铜梁大庙中学 代安荣;中国古代隐士背后的文化内涵[N];中国教育报;2008年
6 刘守华;中国古代的“神舟”传说[N];湖北日报;2005年
7 海天;中国古代餐饮行业的崇拜[N];中国文物报;2007年
8 赵 毅;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N];大众科技报;2005年
9 孙家洲;论中国古代的盛衰巨变[N];光明日报;2003年
10 葛剑雄;大运河的兴盛导致了中国古代对航海的轻视吗[N];北京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强;货殖名物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2 蒋传光;中国古代社会控制模式的历史考察[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3 杜正乾;中国古代土地信仰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贾玺增;中国古代首服研究[D];东华大学;2007年
5 王小健;中国古代性别角色的分化及其社会化[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郑立跃;中国古代政治盟约从盟主体制下到帝国体制下的变迁[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启发;礼义新探[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李军靖;《洪范》与古代政治文明[D];郑州大学;2005年
9 王美华;唐宋礼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雷;中国古代名刺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宋红玉;中国古代雩祭礼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索毕德;中国古代与斯里兰卡的关系[D];安徽大学;2004年
4 冯娜;从文本和图像看中国古代的“大人”观[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川;中国古代吏德发凡[D];河海大学;2007年
6 许婕;中国古代农事祭俗活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7 高歌;中国古代花卉饮食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8 李华锋;中国古代面妆美容用品及制作工艺探析[D];郑州大学;2007年
9 柴国生;中国古代风能利用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10 刘录民;中国古代农业标准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8229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822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