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史的视阈解读20世纪二十四史研究的意义
本文选题:二十四史 + 接受史 ; 参考:《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摘要】:正陈寅恪先生曾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学术;白寿彝先生则率先倡导进行史学史之史的研究,这些先贤们所要表述的旨趣,正是在于要揭示后人评述学术的演进轨迹。而这一思路与旨趣,则恰与现代西方解释哲学,以及受解释哲学影响而兴起之接受美学存在某些暗合。
[Abstract]:Mr. Chen Yinke once said that there is an epoch of scholarship, while Mr. Bai Shouyi pioneered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historiography. The purport of these sages is to reveal the evolution of the academic commentary of later generations. However, this idea and purport coincides with modern western hermeneutical philosophy and reception aesthetics which is influenced by hermeneutical philosophy.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
【分类号】:K20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乃和;学习陈援庵老师的刻苦治学精神[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6期
2 刘志友;就《文艺和政治不是从属关系》一文致王若望同志[J];文艺研究;1980年03期
3 赵荣琛;谈程派唱腔艺术的一些特色[J];戏曲艺术;1980年01期
4 朱仲玉;隋唐五代时期史籍散论[J];史学史研究;1980年05期
5 李希泌;章太炎先生论史学三题[J];史学史研究;1980年06期
6 朱东润;论传记文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7 秦似;;关于书的杂感[J];读书;1980年04期
8 王义耀;;标点本二十四史的出版说明[J];读书;1980年02期
9 朱桂昌;;《汉书》点校商榷(四则)[J];史学史研究;1980年02期
10 ;鲁迅论读史[J];史学史研究;198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运庭;;悉信亦非 不信亦非——《诗经》学几个关键的再考察[A];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王晓平;;《诗经》的异文化变奏——《国调周诗》、《诗经国风》及其它[A];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崔富章;;论嵇康对《诗三百》传统的继承与发展[A];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陈桥驿;;我与唐诗——兼述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A];中国李白研究(1998-1999年集)——李白与天姥国际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刘奋明;;谈“明史”与“明史稿”的“兵志”[A];第六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6 陆晓敏;;“葡萄牙人助明驱海盗而得澳门”说再辨析[A];近代中国与世界——第二届近代中国与世界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0年
7 刘生良;;春秋赋诗:《诗》之传播接受史上的独特景观[A];第五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尹钧科;;永定河上游流域森林毁灭的原因与复原的设想[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杨桂萍;游斌;;历史经验的借鉴:清代的民族宗教政策——访清史专家王锺翰先生[A];宗教与民族(第壹辑)[C];2002年
10 李艳;;试论张元济的编辑思想[A];我所向往的编辑——第三届“未来编辑杯”获奖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董凤鼎;评千秋功过[N];中国水利报;2000年
2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荣新江教授;敦煌文献整理校录琐议[N];光明日报;2000年
3 董凤鼎;评千秋功过 点古为今用[N];甘肃经济日报;2000年
4 王是;壮哉,《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N];河南日报;2000年
5 秦慰;“文化快餐”不宜多吃[N];人民法院报;2000年
6 张耕华;吕思勉谈阅读史书[N];社会科学报;2000年
7 记者 和祺;《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线装本在京毁版[N];中华读书报;2000年
8 方在庆;马克斯·韦伯是如何成为经典作家的?[N];中华读书报;2000年
9 中华读书网 杨沛奇;张爱玲:热潮中的出版[N];中华读书报;2000年
10 温儒敏;“张爱玲热”的兴发与变异[N];中华读书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放;金元词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1年
2 王玫;建安文学接受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3 仲冬梅;苏词接受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高日晖;《水浒传》接受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李冬红;《花间集》接受史论稿[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陈福升;柳永、周邦彦词接受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吴锡民;接受与阐释:意识流小说诗学在中国(1979—1989)[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罗春兰;鲍照诗接受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李春桃;《二十四诗品》接受史[D];复旦大学;2005年
10 梁桂芳;杜甫与宋代文化[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兵;清真词接受史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刘亚芬;[D];中南大学;2002年
3 余丹;《琵琶记》接受史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庆霞;钗黛形象接受史论[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5 刘颖;周邦彦词的接受过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6 薄景昕;路正长,夜也正长[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殿方;苏轼词接受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周光明;论“钱锺书现象”[D];华侨大学;2003年
9 虞黎明;论《史记》在宋代的接受[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10 马荣江;谢g诗歌齐梁隋唐接受史[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8236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823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