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论司马迁分列《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的思想

发布时间:2018-05-02 03:44

  本文选题:司马迁的文史思想 + 史记 ; 参考:《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摘要】:"本纪"叙述帝王政迹,以时间上的延展叙述改朝换代的历史。《秦本纪》有世家叙述结构的倾向,与《吴太伯世家》、《齐太公世家》等处于同一叙述层面。如以《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的结构方式叙述的话,司马迁应该把《秦本纪》、《秦始皇本纪》合为一篇才符合体例。将《秦本纪》列入"本纪"与司马迁关注社会变革的过程息息相关,与探讨秦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帝国和走向强盛的历史原因相关。将秦史拆分《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两篇,表明司马迁关心秦史的程度超过夏商周三代。司马迁一反撰写三代"本纪"的原则,同时写《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是通过秦王朝短命的历史重点探讨兴盛与衰败的道理,是为了更好地突出社会进程中发生的剧变。
[Abstract]:The "discipline" narrated the monarchy monarchy, narrated the history of changing Dynasty with the extension of time. "Qin Ben Ji > has the tendency of family narrative structure, and" Wu Taibo family > "Qi Tai Gong family > in the same narrative level. For example, Sima Qian should put < Qin Benji > < Qin Shihuang's book of discipline as < Xia Benji > < Yin Benji > Zhou Benji >.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urse of Qin Ben discipline and Sima Qian's attention to social change,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historical reason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grand unification Empire and the strong prosperity of the six countries in the Qin Dynasty. Qin history, the Qin Benji and the two chapters of Qin Shihuang, showed that Sima Qian was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 Qin history than the Xia Shang Wednesday. Generation. Sima Qian wrote the principle of writing the three generation of "the discipline", and wrote the Qin Benji and Qin Shihuang's discipline. It was to explore the prosperity and decline through the history of the Qin Dynasty. It was to better highlight the upheaval in the social process.

【作者单位】: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中外史记文学研究资料整理与研究”(13&ZD111)
【分类号】:K204.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柳芳;;《洛阳伽蓝记》中的女性形象论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2 王寒冬;;《国语》“记言体”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3 邵敏;;明代话本小说对僧人金钱欲的批判——以《王渔翁舍镜崇三宝白水僧盗物丧双生》为中心的解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金仁义;;简论张须《通鉴学》的学术成就[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期

5 金久红;;从《史记》采撰特点看司马迁的史学思想[J];北方论丛;2006年04期

6 于文哲;;史佚考论——兼论《周书》、《周颂》、《周易》的编撰者[J];北方论丛;2008年06期

7 田恩铭;;两《唐书》文学家传记书写过程中史家身份与叙事指向关系[J];北方论丛;2010年03期

8 朱慈恩;;魏晋南北朝史学接受述论[J];北方论丛;2010年03期

9 周兴泰;;唐赋叙事特征论[J];北方论丛;2011年05期

10 崔军伟;;《册府元龟·国史部》史学思想初探[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杨绪敏;;论明清时期《史通》的流传、整理和研究[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2 胡喜云;;魏晋南北朝皇朝史书编纂“序例”研究[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葛洲子;;唐代官修正史对隋代重臣形象的重塑——以《隋书·高槑传》《周书·窦炽传》为中心[A];唐史论丛(第十七辑)[C];2014年

4 孙尊章;徐凌;;《论语》在宋前果真不受重视吗?——与刘绪义先生商榷[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武黎嵩;春秋z@梁}揚匙酆涎芯縖D];南京大学;2011年

5 黎文丽;唐代校书郎与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柯镇昌;战国散文文体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7 朱新林;《淮南子》与先秦诸子承传考论[D];浙江大学;2010年

8 史卉;魏晋南北朝杂传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杨满仁;智识与情感:沈约的思想世界[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姜哲;中西方诠释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盖业明;《史记》“太史公曰”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轶欧;八旗满洲官宦世家探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崔长霞;论文学作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薛雅芬;汉魏六朝人物传记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李鹏;《史记》人物出场与退场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王坤鹏;楚简《容成氏》与《史记》所记古史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黄婷;两汉学校与历史教育[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谢志平;黄式三《论语后案》训诂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杜晓杰;霸王别姬叙事演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322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8322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2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