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与清代古文选评
本文选题:科举考试 + 八股文 ; 参考:《广西社会科学》2016年02期
【摘要】:清代古文选本的编选和评点与科举考试有密切关系。"以古文为时文"是为清代社会所普遍认可的八股文写作观念,在这一观念影响下,清代古文选本大多以提高八股文写作水平为编选目的。同时,"崇儒重教"作为清代科举所发挥的导向作用,对古文选本崇奉儒家思想、重视教化作用的编选宗旨有重要影响。而且八股文评点对古文选本评点符号的使用、评语内容都有深刻的影响。"以时文评古文"虽为清代以来的学者所批评,但其对文章写作技巧、创作方法有较为深入的总结,这对于探索古文写作规律、丰富中国传统文章学理论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Abstract]:The compil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selected ancient writings in the Qing Dynast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is idea, the anthology of ancient prose in Qing Dynasty is mostly aimed at improving the writing level of eight-part prose.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guiding role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Qing Dynasty, "respecting Confucianism and emphasizing education"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compiling purpose of worshiping Confucianism and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function of enlightenment. Moreover, the evaluation of the eight-part essay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use of the comment symbols and the content of the commentary. " Although it has been criticized by scholars since the Qing Dynasty, it has a deeper summary of the writing skills and methods of writing, which has a certain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for exploring the rules of ancient writing and enriching the theor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iterary studies.
【作者单位】: 常熟理工学院中文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2YJC751059)
【分类号】:I207.62;K24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剑波;;试论北宋科举考试规程的改革与完善[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 过常职;唐代反科举思潮与科举考试的利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3 魏羲之;;历史上“零记录”的科举考试[J];学习博览;2011年12期
4 赵瑞民;石金鸣;;科举考试中的夹带[J];收藏家;2001年02期
5 平川;唐代对科举考试中的违规现象颇为宽容[J];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6 王凯旋;明代科举考试思想述论[J];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06期
7 刘亚敏;胡甲刚;;中国科举考试产生与持续发展的原因探论[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06期
8 张利;;宋代科举考试防弊措施[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晨曦;;晚清科举考试的惊人作弊手法[J];文史博览;2007年10期
10 常建华;;士习文风:清代的科举考试与移风易俗——以《乾隆中晚期科举考试史料》为中心[J];史林;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璇;;论明代广西的科举考试[A];明长陵营建6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建伟;;明清科举考试防弊措施探析——兼论对当今国家教育考试防弊问题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周振鹤;;清末科举考试策问中所反映的世界与中国(提要)[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5年
4 李天凤;;科举制在云南[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5 刘绍春;;晚清科举制改革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周孚政;;对明朝科举制的重新认识[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7 王熹;;明代朝野对科举制度的评论[A];明史研究第7辑——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辑[C];2001年
8 张丽敏;;论明代科举制中的公平理念[A];明史研究(第十一辑)[C];2010年
9 曾凡炎;;梁启超对科举制度的反思[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10 费青;;“槐花黄 举子忙”——透视槐树文化与科举制度[A];中国公园协会2010年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金祥 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中国古代科举考试“落榜者”的命运[N];人民法院报;2014年
2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张鸣;科举考试照样以貌取人[N];深圳特区报;2014年
3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晚明商业出版与思想文化及社会变迁研究”负责人、天津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张献忠;明中后期科举考试只重首场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通讯员 高兆辉 袁旺 记者 赖有生;清科举考试“手抄书”现三乡[N];中山日报;2009年
5 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教授 郑若玲;莫让教育沦为考试的附庸[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惠金义 牛廷相;郝永效:写考试题材的小说家[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7 黑龙江大学 郭渊 赵海波 吉艳敏;科举学研究:从分散走向综合[N];社会科学报;2007年
8 肖擎;让教育的价值观明确起来[N];长江日报;2005年
9 廖君;170多年前科举考试有多难?清代乡试卷现身[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10 本报记者 于建坤;追寻科举研究的现代意义[N];中国教育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邓建国;科举制度的伦理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凯旋;明代科举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静;科举考试兴亡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李力;科举考试废止前后的观念变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甘霖;宋朝科举制度的政治功能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4 刘俊起;清代中晚期科举考试偏重书法风气之考察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5 曾绍东;法律与社会:晚清科举考试法规评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易波;作弊与防弊博弈中科举考试功能的异化[D];湖南大学;2011年
7 朱婧;清代福建族谱中的科举考试印记[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8 张艳;科举考试对当今语文评价体系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建伟;科举考试中区域公平的历史演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廖亚菱;科举考试舞弊、防弊及对现代考试的启示[D];西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727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872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