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黄海海域的经贸活动与跨国合作机制
本文选题:黄海 + 朝贡 ; 参考:《安徽史学》2014年01期
【摘要】:本文认为,古代黄海海域的国际贸易活动,不是朝贡贸易因素所致,而是互市制度的结果。不过,明清王朝与朝鲜、琉球等国间的封贡关系,却为黄海海域事务的跨国合作提供了可靠机制。当时,双方当事国以"咨"文通报的形式,对越境捕鱼和海洋跨国犯罪等行为合作予以禁止与打击。而古代东亚诸国所实施的海难救助制度,不仅援救方对海难者提供义务性援救,而且通过封贡关系途径安全护送他们归国。进入近代以后,清朝与朝鲜之间签订《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将西方的海难方承担救助费用的精神引入到条约。但在执行过程中,清朝方面仍以义务方式援救朝鲜难民,而朝鲜却屡屡发生中国难民被抢甚至被杀的情况;两国的渔业章程也一直搁浅。显然,中韩关系在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过程中,两国在黄海海域跨国合作机制却因西势东渐而受到损害。
[Abstract]: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activities in ancient Huang Hai waters were not caused by tributary trade, but the result of the intermarket system. However,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Korea, Ryukyu and other countries provided a reliable mechanism for the transnational cooperation of Huang Hai sea affairs. At that time, the parties concerned in the form of "advisory" communication, cross-border fishing and maritime transnational crime and other acts of cooperation to prohibit and combat. The rescue system implemented by the ancient East Asian countries not only provided compulsory rescue to the shipwrecks, but also escorted them safely back to their country through the way of sealed tribute relations. After entering modern times, the charter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was signed between the Qing Dynasty and Korea, which introduced the spirit of the western shipwrecks to the treaty.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the Qing Dynasty still rescued Korean refugees in the form of obligations, while the DPRK repeatedly happened that Chinese refugees were robbed or even killed, and the fishing regulations of the two countries have also been stranded. Obviousl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 times, the mechanism of transnational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 the sea area of Huang Hai has been damaged by the eastward trend of the west.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山东大学985项目《清代黄海海域秩序与国际交涉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07;K3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柳岳武;;清代中期以前中朝宗藩关系下的司法运作之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陈尚胜;;东亚贸易体系形成与封贡体制衰落——以唐后期登州港为中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3 王燕杰;;试析乾隆二十九年的盛京会审——兼论盛京会审与凤凰城会审的差异[J];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金民;;16至19世纪前期中日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以生丝、丝绸贸易为中心[J];安徽史学;2012年01期
2 吴晓萍;宋代外交使节的选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岳程楠;;隋唐时期旅日华侨探究[J];八桂侨刊;2009年04期
4 孟原召;;宋元时期泉州沿海地区瓷器的外销[J];边疆考古研究;2006年00期
5 陈杰;;宋元时期东北亚海上交流的考古学观察[J];北方文物;2008年01期
6 王惠宇;;上古至隋唐时期辽宁与日本的文化交流[J];北方文物;2010年04期
7 王国强,邹桂香;西学汉籍东传日本述略[J];图书与情报;2004年05期
8 苗威;;以朝鲜古代史早期阶段为中心谈朝鲜通史的认识体系[J];博物馆研究;2010年02期
9 叶妙婷;;日本传统建筑文化探析[J];才智;2011年29期
10 黄仁生;论汉籍东传日本及其回流[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珊珊;;北宋城市演进中的经济影响[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2 邱岭;;《水浒传》人物设定比较谈——与《南总里见八犬传》相较[A];2005年全国《水浒》与明清小说研讨会暨大丰市施耐庵研究会成立20周年庆典专辑[C];2005年
3 王金林;;唐代的文化开放政策及其对日本奈良文化的影响[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三辑)[C];1987年
4 孙泓;;东北亚海上交通道路的形成和发展[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5 刘凤鸣;;登州在唐代中日关系中的重要地位[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6 衷尔钜;;第十三章 陈元峗的实学在日本的传播和影响[A];实学文化与当代思潮[C];2002年
7 万明;;明初“贡市”新证——以《敬止录》引《皇明永乐志》佚文外国物品清单为中心[A];明史研究论丛(第七辑)[C];2007年
8 栾成显;;宋元明时代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与明太祖的经济政策[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9 徐翠红;;明末清初郑氏三代与日本贸易[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年
10 余丰;;从明末清初郑氏的海上经营看中国古代的海权维护[A];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骆昭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明清对外贸易政策的成败[D];南开大学;2010年
2 师敏;圆仁的入唐求法及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1年
3 日色雄一;日本考证学派《灵枢》研究之考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庄佩君;全球海运物流网络中的港口城市—区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季庆阳;唐代孝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吕宁兴;唐长安城市审美气象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7 冯正玉;17-19世纪朝鲜对清贸易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刘勋;唐代旅游地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喜涛;封贡关系视角下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孙雪岩;韩国秋夕的文化变迁与功能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u&;从历史发展看中日围棋文化比较[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高璇;两宋时期的海陆民间对外贸易[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袁庚申;宋代福建刻书与文学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玉萍;日本古典园林的石景及其美学意义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
5 官文娟;明代建阳书坊的科考用书[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慧智;中日文化交流中的铜镜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7 孙一敏;9世纪中日文化交流的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8 刘丽敏;李氏朝鲜官制及其所受中国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夏燕梅;唐代航海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马志兴;明朝遣往朝鲜使者身份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尚胜;论唐代山东地区的新罗侨民村落[J];东岳论丛;2001年06期
2 柳岳武;;清代中期以前中朝宗藩关系下的司法运作之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漆侠;宋代市舶抽解制度[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4 姜清波;试论唐代的押新罗渤海两蕃使[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陈东有;试论郑氏集团在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的地位[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6 陈尚胜;;试论清朝前期封贡体系的基本特征[J];清史研究;2010年02期
7 车垠和;;明州出海唐商的兴起与东亚贸易格局[J];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05期
8 陈尚胜;论明代市舶司制度的演变[J];文史哲;1986年02期
9 陈潮;明清之季中韩宗藩关系探索[J];学术论坛;1997年01期
10 李方;;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有关汉代边防的法律[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荣础;斯大林与朝鲜战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李朝津;;1867年日韩d兵事件:朝贡制度网络功能初探[J];韩国研究论丛;2008年01期
3 陈尚胜;;壬辰战争之际明朝与朝鲜对日外交的比较——以明朝沈惟敬与朝鲜僧侣四溟为中心[J];韩国研究论丛;2008年01期
4 马德义;;苏联对普韦布洛号事件的低调政策[J];西伯利亚研究;2009年02期
5 李愿富;;从条约内容看日英同盟在近代日本侵略朝鲜过程中的作用[J];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03期
6 鲁学海;;略论朝鲜开化派基本思想[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7 彭林;朝鲜时代的礼讼与君统、宗法诸问题[J];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03期
8 魏志江;潘清;;关于“丁卯胡乱”与清鲜初期交涉的几个问题[J];学习与探索;2007年01期
9 梁志;;“普韦布洛”号危机与美朝秘密谈判[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08期
10 刘信君;;中朝与中国和东南亚藩属国朝贡制度之比较[J];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王菁;从朝贡体系出发重新审视东亚历史[N];中华读书报;2010年
2 王晓秋;十九世纪东亚三国对外意识之比较[N];光明日报;2000年
3 王雨霏;周恩来与杜勒斯在日内瓦的较量[N];中华新闻报;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金东永;汉唐时期朝鲜半岛政权与中原王朝的朝贡册封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金兴林;试论冷战后日本的对朝政策[D];延边大学;2006年
3 孙红英;清朝前期朝鲜的对华观[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勇;西方对马戛尔尼使华的历史阐释[D];吉林大学;2013年
5 彭敏;从明朝对琉球国朝贡的规定看两国宗藩关系的变化[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864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886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