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王朝盛衰兴亡的“周期率”
本文选题:中国古代 + 王朝 ; 参考:《理论学刊》2002年01期
【摘要】:考察中国古代政治史 ,可以看到一种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 ,这就是王朝的兴盛与衰亡呈现交替重复的规律。后来有人以所谓“其兴也勃焉 ,其亡也忽焉”概括这一现象。自秦代至于清季 ,中国社会经历了数十次这种盛衰兴亡的政治变易 ,尽管实现了缓慢的进步 ,但是以专制主义体制为主体结构的中国政治形式本身 ,则似乎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兴亡”之间 ,有多种历史因素的合力的作用 ,而统治阶层本身的因素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政治史的这种周期变化 ,毛泽东曾经说 :“我们已经找到新路 ,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 ,就是民主。”这番掷地有声的话语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谋求实现中国政治形式的现代化的决心和信心。然而要真正实践这一意志 ,还需要切实的努力。
[Abstract]:Looking at the ancient political history of China, we can see a very striking phenomenon, that i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dynasty alternately repeated law. Later, some people summed up this phenomenon by saying, "its happiness is also bright, and its death is also absent." Since the Qin Dynasty and the Qing Dynasty, Chinese society has experienced dozens of such ups and downs of political changes. Although it has made slow progress, the Chinese political form itself, with the autocratic system as the main structure, No fundamental change seems to have taken place. Between rise and fall, there are a variety of historical factors, and the ruling class itself plays a decisive role. On this cyclical change in political history, Mao Zedong once said: "We have found a new way out of this cycle rate. This new road is democracy. " This eloquent speech embodies the determination and confidenc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to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political form. However, to truly practice this will, there is still a need for practical efforts.
【作者单位】: 中共中央党校
【分类号】:K2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子京;;对完善的制约和监督机制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理性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2 陆德生;纪荣荣;;江泽民民主宪政思想初探[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3 杨雪云;周业勤;;社区参与不足的社会学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4 鲁先友;;毛泽东反腐败思想及其特点[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5 兰莹萱;;章学诚的历史编纂文史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1期
6 卢春凤;;浅议《文心雕龙·原道》篇的“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7 白璐;;唐诗宋词中“西楼”内涵的演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8 孙锋;;论抗战时期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文斌;;建国后毛泽东对和谐社会的探索[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10 杨吉兴;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可行途径——关于通过发展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的若干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泽明;;人民监督员制度研究[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郭大方;;“民主之路”是毛泽东思想的光辉亮点——兼论毛泽东执政建设思想[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开辟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发展之路——党领导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成就与经验[A];新中国60年党的执政成就与经验[C];2009年
4 谷秀青;;清末教育社团与地方社会——以江苏省教育会对万缘庵毁学案的处置为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李正华;;毛泽东与人民政协事业[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天华;;论毛泽东执政为民的基本思想[A];深入学习十六大精神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文集[C];2004年
7 包心鉴;;以制度建设为重点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全面发展(下)[C];2005年
8 高峻;;毛泽东清正廉洁思想的历史考察[A];毛泽东邓小平与现代中国——中国现代史学会与中共永定县委、永定县人民政府联合召开的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学术讨论会重要讲话与论文选集[C];1993年
9 王玉福;;延安时期党的宣传工作与党的影响的扩大[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10 刘贵田;王素霞;;中共政党权力监督的理论与实践[A];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党与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正琨;论科学发展观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丰富与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奕霏;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人民利益观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丁威;中国中间党派研究:1937-1949[D];西南大学;2011年
4 宋广奇;当代中国反腐模式转换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礼永;教育建设的第三条道路[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黄敏;当前我国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吴桂韩;中国共产党党内文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陈聚芳;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理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杨坤洋;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成林萍;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及实践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云;晚清立宪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贾(?);论当代中国社会团体参与问责[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颜杨;论我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构建[D];湘潭大学;2010年
4 陈达;毛泽东民主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常征;农村税费改革的社会影响及其现实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郑向颖;毛泽东的民主行政思想与当代中国公共行政改革的价值取向[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7 梁小晶;胡锦涛反腐倡廉思想与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楠;制度变迁视角下当代中国廉政监督制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郭东敏;论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行探索[D];西北大学;2011年
10 李伟;我国行政问责中的公民参与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欣;一个王朝的缩影——“太平天国”批判[J];吉林财税;2000年11期
2 江杨;没落的王朝[J];语文世界(高中版);2002年12期
3 金敬鑫;借力奥运,打造钟表王朝[J];体育博览;2004年06期
4 周日丰;忍耐成就康佳王朝[J];现代交际;2005年01期
5 高岚;;王朝效忠与民族认同——从《桃花扇》与《大义觉迷录》论明清之际的“国家”与“民族”[J];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01期
6 姚轩鸽;;西夏王朝捐税制探析[J];宁夏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7 刘珏欣;;一个“抢劫犯”母亲的1605天[J];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11期
8 贾淑文;王朝柱和他的作品[J];长白学刊;1993年01期
9 柳萌;卖傻不装疯的王朝柱[J];三月风;2002年01期
10 怡和;“王朝”一说不合中国传统[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培栋;;“跳出周期率”的斗争[A];激浊扬清——廉政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史念海;;序言[A];中国古都研究(第一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1983年
3 ;全国人大民委原主任王朝文同志讲话[A];贵州省诗词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五届一次理事会会刊[C];2004年
4 田凤英;;从王朝的发展看改革开放三十年[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5 林钧永;;中世纪北印度“吉祥天女”钱币浅释[A];全疆钱币研究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6 纵瑞彬;;传统“天下”观念与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形态[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7 袁洪亮;;也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兼论现代化的起源[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张英;;跳出历史“周期率”:毛泽东的思考和后人的新思路[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李铁生;;帕提亚(安息)币初探[A];全疆钱币研究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王天有;;新编《明史》概说[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邓野 周孝霖 李雪松;夏明宪:从门年代到门王朝[N];中国商报;2003年
2 郝凌峰;“王朝酒业号”起航[N];中国现代企业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管德泳;直销固筑戴尔王朝[N];中国企业报;2001年
4 田凤英 杜云领;名牌战略:“王朝”精品铸辉煌[N];科技日报;2000年
5 杜云岭 曹青;天津王朝获得“杰出品牌大奖”[N];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年
6 李成;从历代末帝看王朝之亡[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7 云领;王朝挑战WTO[N];厂长经理日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 许强;“王朝”用数字说话[N];经理日报;2004年
9 何会文;王朝酒堡建设工程举行奠基仪式[N];天津日报;2008年
10 ;东西徘徊与南北往复[N];解放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伟;中国专制王朝衰亡的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3年
2 王平;萨法维王朝对外交往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3 朱耀辉;城市文明与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D];复旦大学;2003年
4 姜国钧;教育盛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纳思霖;伊朗细密画中的中国绘画因素[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6 多杰;藏族本土法的衍生与成长[D];兰州大学;2009年
7 张晓校;罗马军队与帝位嬗递[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金学清;东周王室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根硕;朝鲜的中国想像与体验(从17世纪到19世纪)[D];北京大学;2012年
10 黄素芳;贸易与移民[D];厦门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慧娟;王朝的话语[D];山西大学;2011年
2 袁昌曲;治乱之间[D];西南大学;2010年
3 齐兵;乌尔第三王朝贡牲中心运送官员那冉伊里的档案重建[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韩春红;从《落洼物语》看王朝贵族的忠的思想[D];吉林大学;2008年
5 朱晓乐;高丽与我国辽金王朝外交关系略论[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6 郭筠;浅析法蒂玛王朝的顺民政策及其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康继辉;蒙元王朝的物质赏赐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8 董冰;法国历史上为何没有女王[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康珠才让;吐蕃末代赞普墀达玛吾东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王小娥;一个王朝的现代叙事[D];南昌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898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889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