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和亲文化与婚姻文化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5 04:21

  本文选题:和亲文化 + 婚姻文化 ; 参考:《文史哲》2004年02期


【摘要】:和亲文化是在和亲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中积淀而成的一种独特文化。由于和亲文化具有开放性、交融性、"变夷从夏"、多元性、政治性及远距离通婚等特点,所以,和亲文化在诸多方面又与婚姻文化有较多差异:一是婚姻文化中的婚媾主要是同一民族的男女结合,而严格意义上的和亲文化中的婚媾皆为不同民族或不同种族之间男女的结合。因此,和亲文化在血统上都是混血的;二是婚姻文化比较重视聘财的多寡和门当户对,而和亲文化则更多考虑政治、外交及军事因素;三是婚姻文化影响面较窄,而和亲文化影响宽广,渗透到许多层面;四是和亲文化是由多民族文化汇聚而成的,是在仿效、吸纳和汇融中出现的新的更高层次的文化;五是和亲文化大都具有宗教色彩,与宗教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
[Abstract]:Harmonious culture is a unique culture accumulated in the process of kinship and related activities. Because of its openness, intermingling, "changing from barbarian to summer", pluralism, political nature and long-distance intermarriage, and so on, In many ways, the marriage culture is different from the marriage culture. First, the marriage and coitus in the marriage culture are mainly the union of men and women of the same nationality. Strictly speaking, marriage in proculture is a union of men and women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or races. Therefore, the kinship culture is of mixed ancestry; the second is that the marriage culture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number and popularity of wealth, while the kinship culture takes more political, diplomatic and military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and third, the influence of marriage culture is relatively narrow. And the influence of harmony and pro-culture is broad and permeates many levels; fourth, the harmony and pro-culture is formed by the multi-national cultural convergence, which is a new and higher level culture emerging in the process of emulation, absorption and fusion; fifthly, the harmony and pro-culture are mostly religious in color. There is a close connection with religion.
【作者单位】: 烟台大学
【分类号】:K20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崔明德;中国古代和亲的文化影响[J];民族研究;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硕民;《韩诗外传》新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张光全;司马迁、班固“实录”精神异趣探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吴海涛;北宋时期汴河的历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张金铣;南汉史料史籍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5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汪高鑫;;论汉代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7 徐乐军;;论《香奁集》之于唐末诗坛的意义[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裘士京,张翅;略论两汉察举制度与人才选拔[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9 范学辉;;“将从中御”始于宋太祖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金仁义;东晋南朝国婚之流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磊;;李林甫与开天朝局研究[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2 姜晓敏;略论西汉对犯罪的预防与惩治[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谢丽;绿洲农业开发与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历史嬗变[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4 穆渭生;唐代关内道军事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同利军;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军事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顾平;皇家赞助与文化认同[D];南京艺术学院;2002年

7 黄黎星;《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志明;雍正朝官僚人事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青;古楼兰鄯善艺术史论[D];西北大学;2003年

10 阚耀平;清代天山北路人口迁移与区域开发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俊;初盛唐七言律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莉;汉晋时期楼兰古绿洲环境变迁动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鲍远航;论杜甫的政治改良思想[D];河北大学;2001年

4 张海;贯休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天莉;司空图研究[D];西北大学;2000年

6 王铭;唐宋之际“四书”的升格运动[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李霞;评唐代咏史诗人的历史观[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姜清波;仕唐三韩人事迹考述[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白爱平;韩PS和他的诗歌[D];西北大学;2002年

10 于海平;柳宗元与中唐儒学[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祁庆富;《中国古代和亲史》评述[J];民族研究;2005年04期

2 孟祥才;;评《中国古代和亲史》[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年01期

3 杨艳芳;;近十年来和亲问题研究综述[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姜曦;;试论中国古代六礼[J];林区教学;2011年10期

5 樊文礼;一部中国古代和亲问题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读崔明德博土《中国古代和亲史》[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03期

6 夏高发;;从《仪礼·士昏礼》与《礼记·昏义》中看传统妇女地位的双重性[J];沧桑;2007年05期

7 崔明德;中国古代和亲的文化影响[J];民族研究;2003年03期

8 ;昏礼起源考辨[J];历史研究;1996年01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18909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8909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0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