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乡村中的士绅与士绅理论
本文选题:士绅阶层 + 权力来源 ; 参考:《探索与争鸣》2008年05期
【摘要】:在传统乡村社会的权力关系中,绅权是非常重要的权力之一。代表绅权的士绅更成为地方权威的代表,他们使国家的行政权和乡村自治权融为一体,是传统乡村政治的重要纽带。本文在对士绅概念做出界定,并对其权力来源和社会影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尝试对作为一种理论视角的士绅理论进行必要的总结。
[Abstract]:In the traditional rural society, gentry power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ower. The gentry representing the gentry power has become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local authority, and they make the administrative power of the state and the autonomy of the village as a whole, which is an important link of the traditional rural politics.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gentry and the analysis of its power source and social influence, this paper tries to summarize the gentry theory as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
【分类号】:K20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齐模;旧制度的危机——太平天国战争对安徽田赋征收的影响[J];安徽史学;2002年03期
2 雷冬文;近代士绅在民众起义中的角色扮演——以广东天地会起义为例[J];安徽史学;2003年03期
3 张新光;新时期村干部报酬问题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牛杰;;宋代好讼之风产生原因再思考——以乡村司法机制为中心[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5 邱国盛;从戊戌维新看近代北京、上海的城市互动[J];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6 李超;中国近代司法审判权的构建途径:权力重构与制度移植[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张新光;;20世纪中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长江论坛;2006年05期
8 刘军;王询;;中国南北方汉族居住区宗族聚居的地域差异[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9 杨丹伟;近代中国法权交涉的历史考察[J];东方论坛;1999年04期
10 张新光;;论乡镇改革与乡镇机构改革的性质差异[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李细珠;;倭仁与道咸同时期的理学[A];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第一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高瑞泉;;近代价值观变革与晚清知识分子[A];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第一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臧运祜;;近代中日关系与中国民族主义——以六个关键年度为视点的考察[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兆祥;;晚清以总理衙门为主轴的外交体制形态研究[A];“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5 任天豪;;清季使臣群体的变迁及其历史意义[A];“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6 郑大华;;论嘉道经世思潮对晚清社会转型的影响[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7 左玉河;;从读书人到知识人:近代学术研究职业化趋向[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奎军;历史、文学文本、文学价值——以赛金花题材文学作品为个案[D];暨南大学;2001年
2 严翅君;伟大的失败的英雄——张謇与南通区域早期现代化[D];苏州大学;2001年
3 丁晓原;文化生态演化与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流变[D];苏州大学;2001年
4 徐茂明;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D];苏州大学;2001年
5 王春生;区域政治视角下的乡村治理——珠三角农村村治变迁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屈永华;国民意识的觉醒与传统法律的近代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7 赵明;近代中国的自然权利观[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金桥;萧友梅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D];上海音乐学院;2003年
9 陆远权;重庆开埠与四川社会变迁(1891—1911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杨国明;晚清小说与近代商业社会[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士义;留美幼童与留日学生归国就业比较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D];苏州大学;2001年
2 彭江;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历程中的科学与人文之争[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邓绍根;《万国公报》传播近代科技文化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4 王欣瑞;基督教与近代陕西社会[D];西北大学;2001年
5 刘岐梅;晚清改良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6 余清良;明代福建地区基层乡治组织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7 赵晓东;传统与现代的碰撞[D];西北大学;2000年
8 金柄兑;略论洪秀全早期思想的形成及其发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李硕;试论匡熙民的《延吉厅领土问题之解决》[D];延边大学;2002年
10 彭世文;晚清士大夫觉醒与严复天演哲学[D];湖南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颐;;《中国都市变化:山东济南的政治和发展,1890-1949》[J];读书;1987年06期
2 贺跃夫;;清末广东地方自治研究社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3 梁景和;;近代习俗变化的启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4 郝晏荣;近代化与近代中国知识阶层的选择[J];河北学刊;1989年03期
5 梁景和;清末社会习俗变化的历史局限[J];史学月刊;1989年02期
6 郑振满;;明代陈江丁氏回族的宗族组织与汉化过程[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7 孔立;;清代台湾的义民问题[J];台湾研究集刊;1990年04期
8 陈春声;;清代广东社仓的组织与功能[J];学术研究;1990年01期
9 钟钢;保路运动前十年四川灾荒及其影响[J];文史杂志;1992年05期
10 张增一;两种文化的对抗:传教与反传教[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丽峰;;近十年中国近代乡村社会流动研究综述[A];华北乡村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徐茂明;;明清江南士绅阶层的群体意识、组织活动与阶层自律[A];“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中国社会史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冯飞龙;冯志斌;;领导干部要树立人民权力观[A];讨论“三个代表”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魏小莉;;利益、权力与“两票制”——对村支书与村主任关系问题的探讨[A];第二届中国地方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赵利栋;;1905年前后的科举废止、学堂与士绅阶层[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西胜;基层党组织和自治组织之间权力不能混淆[N];中国社会报;2000年
2 北京船舶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 沈卯元;学习型企业领导者的特点[N];中国船舶报;2001年
3 余晖;行业协会的权力来源及其约束[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4 高培勇;中国公共经济研究的一朵新葩[N];光明日报;2002年
5 李霁 侯俊;国外统一金融监管制度初探[N];中国改革报;2003年
6 曾献文;谁来监管高校的“处分权”?[N];检察日报;2003年
7 周书生 【川·巴中市】;人大机关作风现状及对策[N];人民代表报;2003年
8 袁光辉;执法者应当树立“尚法”理念[N];人民公安报;2003年
9 齐航建 于建波;行业协会行使行业管理职能的依据和权力[N];中国社会报;2003年
10 记者 李天涛;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指导 做细做实做好反腐倡廉工作[N];团结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徐茂明;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D];苏州大学;2001年
2 陈进国;事生事死:风水与福建社会文化变迁[D];厦门大学;2002年
3 衷海燕;儒学传承与社会实践[D];厦门大学;2003年
4 李平亮;卷入“大变局”[D];厦门大学;2004年
5 周扬波;宋代士绅结社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刘雪丰;论公共行政人员的道德责任[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陆韧;变迁与交融[D];云南大学;1999年
8 吴铮强;宋代科举与乡村社会[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晓东;传统与现代的碰撞[D];西北大学;2000年
2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视角下的人——境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张应峰;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条件下的国家观念[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纪志霞;清代台湾士绅阶层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5 蔡晓荣;江西士绅与晚清社会剧变[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鲁智勇;政府干预经济的法理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7 彭艳霞;从预备立宪公会看近代士绅阶层的分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8 魏峰;衙前与宋代基层组织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罗晓华;变迁中的维续与固守[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10 孙斌;略论江泽民对邓小平权力观的丰富和发展[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9742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974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