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形态
本文选题:服饰文化 + 制度 ; 参考:《文史哲》2004年05期
【摘要】:服饰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客观存在,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所具有的历史信息含量是巨大的。古代服饰的发明和流传,初衷是御寒和生存,而后逐渐增加了舒适美观的功能。古人思索服饰与生存的关系而出厚生的观念。统治者推广服饰,关怀民生,同时又通过服饰辨等威而定秩序。上述理解也是对《易经·系辞下》"垂衣裳而天下治"一语的合理解释。
[Abstract]:Clothing as a way of life and objective existence of human society, as a cultural symbol, it has a huge amount of historical information. The invention and spread of ancient clothing, the original intention is to protect against the cold and survive, but gradually added comfortable and beautiful function. The ancients thought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othing and survival and came out of the concept of good health. Rulers promote clothing, care for the people's livelihood, but also through clothing and other threats to determine order. The above understanding is also a reasonable explanation for the phrase "hanging clothes and governing the world".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
【分类号】:K2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克木;;从《三寸金莲》谈"挖根"小说[J];读书;1987年12期
2 仇丹;;汉字的文化性格[J];读书;1990年11期
3 陈华文;;一组古老的文化符号——汉民族婚礼对歌“洞房经”溯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4 王林书;;仗剑走天涯 谁结酒诗缘——就几个文化符号谈廖燕诗的继承轨迹[J];韶关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5 李西建;;论艺术文化的符号学功能[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6 季红真;短评两篇[J];文艺争鸣;1993年04期
7 赵东玉;;试说作为文化符号的海[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8 沈冬梅;酒与茶两种文化符号的比较研究[J];东南文化;1994年01期
9 张铁民;米芾的文化符号:颠[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01期
10 李扬;森林:一个意味深长的文化符号[J];森林与人类;199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李玉梅;;解读冯友兰念清华学人的文化符号之“仁”与“成仁”[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何念龙;;“李白文化现象”论纲[A];中国李白研究(2001-2002年集)——纪念李白诞生13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刘辉;;文化符号[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4 艾山江·阿不力孜;;西域高尖帽的传承与发展——以喀什地区英吉沙和莎车高尖帽的穿戴和制作为例[A];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玉时阶;;瑶族服饰文化变迁[A];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稻作文化 有望成为湖南的文化旗帜——稻委会湖南工作站研讨会摘要[A];中国原生态稻作民俗文化抢救与保护——黎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2005年
7 何念龙;;“仙”、“圣”之别——李白杜甫文化类型比较[A];中国李白研究(2005年集)——中国李白研究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永刚;;转型转换转向[A];中国民族建筑(文物)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宋文翔;;文化符号并非文化精神——论当代艺术作品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误读[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贾戴;民族文化的符号学阐释与解读[N];中国国门时报(中国出入境检验疫报);2000年
2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刘梦溪;亚洲价值的反省[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3 本报记者 叶孜;民族服饰何以承生活之美(上)[N];云南经济日报;2000年
4 刘墨;朱明书法的现代性[N];中国文化报;2001年
5 专栏主持 贾兴安;且说“品牌文化”[N];河北日报;2001年
6 张强;“现实”的国画与“平面化”的言说方式[N];科技日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卢新宁;历史博物馆:激活古老文明[N];人民日报;2001年
8 喻中;法律文化传统与传统法律文化[N];社会科学报;2001年
9 刘士林;反映和再现有中国本土经验的话语方式[N];社会科学报;2001年
10 赵正;概念和品牌文化的倡导者[N];中国工商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陆军;中国古陶瓷饰纹发展史论纲[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2 孟庆艳;文化符号与人的创造本性[D];吉林大学;2006年
3 张伯存;中国当代文学和大众文化中的男性气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哲;蒙古族民间“文化符号”考察与区域文化特征[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2 常先厚;尚力精神与体育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陶李刚;教育管理个人知识及其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4 魏艳丽;狼:隐喻的“他者”[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唐莉;生命,,爱欲与孤独[D];西南大学;2006年
6 关红;旗袍与“三寸金莲”[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7 齐慎;《诗经》植物与周人礼俗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8 王洪香;当代公共艺术符号的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9 郎立;解码红A[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罗小凤;超真实的后现代性话语[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345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034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