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形成的东方因素分析——多样性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
[Abstract]:In order to reveal the contribution of cultural diversity and cultural exchange to the cultural and social progress of mankind,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relevance of preserving cultural diversity, based on the material found in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By means of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cultural factors, exchange and aggregation phenomena and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in various parts of China since the Neolithic Age, and then analyzes the oriental factors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Silk Road. The study holds that China's cultural achievements in silk, as well as the demand for inventions and innovations in the Western world such as wheat processing technology, constitute an oriental factor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Silk Road; although the political factors are undeniable, But it is not the most fundamental reason.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分类号】:K2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松林,高汉玉;荥阳青台遗址出土丝麻织品观察与研究[J];中原文物;199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崇云;淮河流域史前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关于淮河流域原始经济的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2 严文明;略论中国栽培稻的起源和传播[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3 王锡平;;胶东半岛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北方文物;1990年04期
4 阳小兰,许清海;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河北山区环境的影响[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7年04期
5 吴维棠;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和传播[J];地理学报;1985年01期
6 葛全胜,何凡能,郑景云,满志敏,方修琦;21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思考[J];地理研究;2004年03期
7 向安强;中国稻作起源问题之检讨──兼抒长江中游起源说[J];东南文化;1995年01期
8 邹逸麟;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水稻生产的地域分布和环境制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9 乐庆森;;邯郸原始农业的初步分析[J];古今农业;1991年02期
10 闵宗殿;;神农研究[J];古今农业;199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魏兴华;中国栽培稻地方种资源等位基因地理分布及遗传多样性保护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2 彭印(石昆);吴城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朱速松;栽培水稻杂种不育新基因的定位[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4 姚政权;襄汾陶寺等遗址的植硅石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5 李艳;《说文解字》所收蔬菜及粮食作物词疏解[D];浙江大学;2006年
6 陈雪香;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农业稳定性考察[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毛传澡;两套群体的灿粳分化及亲本的灿粳分化与杂种表现的关系[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年
2 秦永艳;商代的农业及其社会影响[D];郑州大学;2003年
3 谭禄宾;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渗入系的构建及野栽分化性状的基因定位[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4 李钰;中国古代大豆栽培探究[D];郑州大学;2007年
5 贺n,
本文编号:22294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229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