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清代礼学研究的复盛和礼书编撰的兴起

发布时间:2018-11-27 07:33
【摘要】:清代礼学的复兴一向以来被归为受文字狱影响和稽古右文政策的引导,但笔者梳理发现,清代礼学研究有着自身的内在理路。晚明王学的禅学化及明清鼎革的巨变,导致士人逃禅,部分学者坚持纯净儒学化运动,从而带动儒家经典和礼学研究的展开。同时,明代以来流行的《朱子家礼》及其改编本的固有问题,促使清代礼学由家礼改良向经礼考证回归,并由宗法宋明经注逐步转向宗经郑注,以此带动礼书编撰和《仪礼》研究的全面兴盛。
[Abstract]:The revival of ritual study in Qing Dynasty has always been guided by the influence of literary prison and the policy of Ji Guyou Chinese, but the author finds that the study of ritual study in Qing Dynasty has its own internal logic. The Zen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the great change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led the scholars to flee from Zen, and some scholars insisted on the pure Confucianism movement, which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 classics and ritual studies. At the same time, the inherent problems of Zhu Zi Family Rites and their adaptations since the Ming Dynasty prompted the study of rites in the Qing Dynasty to return from the improvement of family rites to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Confucian rites, and gradually changed from the notes of patriarchal clan to the notes of Song Dynasty to the notes of Zheng Jing. In this way, the compilation of ritual books and the study of ritual books are flourishing in an all-round way.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K89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杨念群;;影响18世纪礼仪转折的若干因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2 赵克生;;家礼与家族整合:明代东山葛氏的个案分析[J];求是学刊;2009年02期

3 王志跃;;推崇与抵制:明代不遵循《朱子家礼》现象之探研[J];求是学刊;2013年05期

4 赵克生;;修书、刻图与观礼:明代地方社会的家礼传播[J];中国史研究;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万桃;;从传统婚姻看诺邓白族社会生活对儒家礼教的认同[J];大理文化;2008年05期

2 刘梦岳;;简论女性的三重身份[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吴珍平;;宋代儒家学者学佛经历对理学的影响——以张九成为例[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苏成爱;;中国历史上的八个“孙子”[J];滨州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5 徐永斌;;明清时期徽州文士的治生与经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6 杨佳鑫;;孙奇逢《畿辅人物考》的史料价值与实学思想[J];北京社会科学;2014年12期

7 马将伟;;历史隐喻中的生命探求——生死之议与明遗民的生存抉择[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汪学群;;清初经学的特色及影响[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朱昌荣;;清初程朱理学“复兴”原因刍议[J];徽学;2010年00期

10 罗检秋;;学术调融与晚清礼学的思想活力[J];近代史研究;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周建刚;;“按图索骥”与“庖丁解牛”—从历史哲学的角度谈船山史学思想的特色[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学研讨会船山研究论文集[C];2008年

2 赵振;;孙奇逢《孝友堂家规》源流考[A];历史文献研究(总第32辑)[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敦基;李慈铭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左建;士与礼—春秋知识阶层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吴增礼;清初江南遗民生存境况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4 宋战利;曹丕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5 常新;李柏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周建刚;章学诚的历史哲学与文本诠释思想[D];苏州大学;2008年

7 彭公璞;汪容甫学术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张波;皇侃哲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吴晓番;龚自珍哲学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鲍永玲;“种子”与“灵光”[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坤;后金(清)“南略”与明末清初北方社会心态的演变[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单明川;明代济南府作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姜波;以理释礼—朱熹礼、理关系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4 曹红德;明代山东基层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林扬洁;明清易代之际温州文士心态探析[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6 王坚;无声的北方[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周海涛;从“名士”到“遗民”[D];中南大学;2007年

8 王永灿;孙奇逢心性论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郭文仪;明清之际遗民梦想花园的构建及意义[D];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

10 周蕊;吴梅村戏曲创作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叶汉明;明代中后期岭南的地方社会与家族文化[J];历史研究;2000年03期

2 赵克生;;家礼与家族整合:明代东山葛氏的个案分析[J];求是学刊;2009年02期

3 张循;;“君子行礼,不求变俗”:清代考据学的社会性格[J];清史研究;2013年01期

4 姚春敏;;清代华北乡村“社首”初探——以山西泽州碑刻资料为中心[J];清史研究;2013年01期

5 赵克生;;修书、刻图与观礼:明代地方社会的家礼传播[J];中国史研究;201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艳霞;章启辉;;论李光地的礼学思想[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余亚斐;;“和”与礼学的本体论意义[J];道德与文明;2011年04期

3 刘舫;;古代礼学“尊尊”观念释义[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4 张志芳;仁—礼学说与现代化[J];青海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5 卢仁淑;朝鲜朝寒冈郑逑的礼学和《五先生礼说分类》[J];当代韩国;2002年01期

6 孙文持;;谈老子的礼学思想[J];美与时代;2006年01期

7 黄海啸;;礼理之辩与黄式三、以周父子对清代礼学的总结[J];兰州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8 陈力祥;;船山履卦之礼学意蕴[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9 潘忠伟;;唐初《礼记》地位的提升与北朝礼学传统[J];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03期

10 李开;;中国礼学文化的嬗变[J];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郭齐勇;;礼学与现代生活及文明对话[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郭齐勇;;礼学与现代生活及文明对话[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哲学对话与文化交流”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3 殷慧;肖永明;;北宋礼学思想发展的二重路径[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宵兰;;传统礼学思想的天人和谐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A];当代法学论坛(2009年第1辑)[C];2009年

5 林乐昌;;张载礼学论纲[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姜守诚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应多关注礼学的现代价值[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2年

2 李淑敏;礼学:人生的财富[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车效梅 山西师范大学;礼学、礼制的变与不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李宗桂;诸子礼学的取向和指归[N];光明日报;2009年

5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赵满海;经学的没落与礼学研究的新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记者唐红丽;《中华礼藏》首期整理完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7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焦徽;曾国藩的礼学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张有智;儒家礼学与传统文化[N];山西日报;2011年

9 郭齐勇;礼学的现代价值[N];光明日报;2004年

10 乐胜奎;六朝礼学的繁荣及其原因[N];光明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林存阳;清初三礼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李江辉;晚清江浙礼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3 邹远志;经典与社会的互动:两晋礼学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兆吉;东晋礼学复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2 黄辉;略论先秦礼学的三次发展[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3 盖志芳;民国礼学的历史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郑艳;蓝田吕氏礼学思想及乡村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苏江燕;《礼记》中的礼学生命观与生命教化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杨君;晚清今文礼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雷琼芳;论荀子礼学思想的美学诉求[D];新疆大学;2007年

8 曹国洲;《礼记》所见的礼学和人的完善思想初探[D];西北大学;2011年

9 李杰;论荀子的礼学思想[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10 屈宁;晚清宋学派礼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598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3598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6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