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从仪式到艺术——祭祀象征理论的形成与应用

发布时间:2019-07-23 13:46
【摘要】:祭祀主要是象征性的,而不是实用性的。"祭祀主敬",是祭礼举行的心理基础,也是仪式开始和艺术发生的情感前提。相同的情感冲动,让早期人类走进仪式的同时也走进了艺术。祭祀仪式通过对感情的文饰,构建起现实和象征的两个世界,二者彼此联系,相互沟通,以象征和诗的方式走向通融。祭祀的象征理论在从仪式到艺术的转化过程中形成并长期维持着祭礼的延续和祭义的实现。
[Abstract]:Sacrifice is mainly symbolic, not practical. "sacrifice to the Lord" is not only the psychological basis of the ceremony, but also the emotional premise of the beginning of the ceremony and the occurrence of art. The same emotional impulse, let the early human into the ceremony as well as into the art. Through the embellishment of emotion, the ritual constructs two worlds of reality and symbolism, which are related to each other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move towards accommodation in the form of symbolism and poetry. The symbolic theory of sacrifice forms and maintains the continuation of sacrific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sacrifice meaning for a long tim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from ceremony to art.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礼记》元文学理论形态研究”(项目编号为07BZW01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892.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林艳;;弱关系的弱势及其转化 “关系”的一种文化阐释路径[J];社会;2007年04期

2 许凌虹;《说文》“玉”部字与古代玉文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华智亚;;族谱、民俗生活与村民的记忆——对安徽T村的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宇杰;历史之谜:从一种假说到科学的嬗变——兼谈维科对马克思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5 于沛;对近代大国崛起的文化思考[J];北方论丛;2005年01期

6 张荣强;从计断九月到岁终为断——汉唐间财政年度的演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萧放;;春节习俗与岁时通过仪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魏涛;“内外交养”之道——张载“知礼成性”说新探[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张仲民;后现代史学理论述论[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孙信茹;朱凌飞;;都市中的“媒介仪式”——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媒介传播研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2 刘敏;;村落仪式的传承与嬗变——可邑村阿细跳月的传播现象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 萧放;;“风俗”论考[A];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一届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2 戴兆国;孟子德性伦理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刘黎明;宋代民间巫术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5 周建忠;屈原考古新证[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6 戴路;经济转型时期建筑文化震荡现象五题[D];天津大学;2004年

7 周建漳;历史及其理解和解释[D];厦门大学;2004年

8 赵晓芳;存在、艺术与诗[D];复旦大学;2004年

9 崔荣根;朝鲜民族传统生死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10 杜靖;闵氏宗族及其文化的再生产[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洁;神理与诗情——论船山诗学的超越本质[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剑;月亮神话母题的象征[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何金俐;论艺术理性精神[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蔡萍;中国上古神话思维与审美意识发生[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孙俊华;《庄子》神话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潘梅芳;论张爱玲小说中的西方形象[D];暨南大学;2003年

7 刘志宏;《离骚》“香草美人”抒情模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8 尤磊;平等与自由[D];西北大学;2003年

9 柯遵科;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科技观及科技制度安排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10 梁艳芳;寓言发展形态的嬗变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琦;艺术形式的演变初探[J];文艺研究;1980年03期

2 陈光孚;“魔幻现实主义”评介[J];文艺研究;1980年05期

3 马靖华;壮物抒情 意味深长——风光片创作杂谈[J];现代传播;1980年01期

4 黎奇;卡夫卡初探[J];外国文学研究;1980年03期

5 吴光耀;莎士比亚戏剧的演出形式[J];上海戏剧;1980年01期

6 萧兵;禹杀父,启屠母[J];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05期

7 孔小石;为芭蕾舞探索新的道路——看独幕芭蕾舞剧《魂》有感[J];上海戏剧;1980年04期

8 木靴 ,童斌;丧失了“家庭”的现代小说[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8期

9 张隆溪;弗莱的批评理论[J];外国文学研究;1980年04期

10 万培德;如何欣赏《印第安人营地》[J];译林;198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寒声;;从三晋傩戏看中原傩戏的流变[A];三晋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C];1994年

2 李炳南;;台湾闽南婚俗的蜕变[A];闽台婚俗——“福建婚俗的调查和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3 周武荔;;大田婚姻旧俗[A];闽台婚俗——“福建婚俗的调查和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4 丁荣辉;汪峰;;惠安崇武镇城区的婚礼习俗[A];闽台婚俗——“福建婚俗的调查和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5 蔡铁民;;理性思维的象征寓意——谈传统节日习俗象征符号[A];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福建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6 陈国强;;台湾高山族传统节日的特点[A];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福建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7 彭文宇;;闽台立春节庆习俗[A];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福建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8 林胜利;;泉州和台湾“天诞”庆典风俗谈[A];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福建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9 蔡钟炎;;龙海县年节的祭祀活动[A];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福建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10 杨亚其;;浅析惠安巫风古俗[A];惠安民俗研讨会论文集[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黎时;波音737-900八月试飞[N];中国航空报;2000年

2 记者张悦;北京推出系列暑期旅游活动[N];国际商报;2000年

3 记者 张兴华;朝呼吁美全面解除对朝制裁[N];人民日报;2000年

4 记者 陈晓钟;清明节祭祀活动要文明[N];人民日报;2001年

5 姜书良;二人转的原型意义及其艺术魅力[N];文艺报;2001年

6 记者 林海慧;顾雏军尽显诚意与信心[N];证券时报;2001年

7 张爱冰 宫希成;滁州发掘商代大规模聚落祭祀遗址[N];中国文物报;2002年

8 记者陈晓钟;树立文明新风 倡导殡葬改革[N];人民日报;2002年

9 新华社记者 冯国;为了共同的怀念[N];人民日报;2002年

10 赵群;设计之文化意义初探[N];中国包装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玲;契诃夫传统与二十世纪俄罗斯戏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郑永乐;先秦两汉魏晋六朝舞蹈文学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

3 何林军;意义与超越——西方象征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王柏中;两汉国家祭祀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5 杜靖;闵氏宗族及其文化的再生产[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6 姚安;清代北京祭坛建筑与祭祀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丁进;周礼与文学[D];复旦大学;2005年

8 张满生;伦理语境下的恐怖主义[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杨毅;宗教与戏剧的文化交融[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10 宿久高;中日新感觉派文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红华;草木与幻影——试析小说《裸者与死者》的主题[D];河北大学;2000年

2 李震;济渎庙建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3 阎伟;原始思维对《老子》和《庄子》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张蕾;浅探中国传统纹样的象征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丛桂芹;“似花还似非花”——论现代小说的象征艺术[D];青岛大学;2002年

6 周瑾;论藏区跳锅庄的社会功能[D];四川大学;2002年

7 李丽芳;英诗中的语音效果[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8 胡耀晖;新星石油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9 赵岩;浅谈绘画色彩在心理层次上的表现力[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10 孙宗晓;九歌初论[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5181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5181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8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