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历史时期中国境内犀象资源流动空间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5 10:39
【摘要】:历史时期,犀牛和大象曾在中国境内广泛分布,但犀象资源一直被作为珍稀物品,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朝仪中犀象的使用使其与社会政治生活相交织,犀象附属品的民间贸易与社会经济生活相渗透,牙、角雕的流传使其与社会文化生活相融合,犀角、象牙的药用更是其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的集中体现,众多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都表明了这一点。随着野生犀象生存空间的逐步南却,处于野生犀象生存北界一线以北地区的政治中心,对犀象资源的需求量逐步扩大,犀象资源自南向北的跨区域流动逐步形成。关于历史时期犀象资源流动空间的研究并不多见,学界对犀象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时期野生犀象的空间分布和人类社会对犀象资源利用,而对历史时期犀象资源跨区域流动路线与空间分布问题鲜有涉及。以“犀象资源”为研究对象,以整个历史时期为时间剖面,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犀象资源自南向北的流动路线及流动空间展开研究,有助于对整个历史时期犀象资源的流动状况进行整体把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搜集史料,将全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共三方面,如下: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等,系统回顾了学界关于“犀象资源”的研究概况等内容,对文中用语作了相关界定。正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对历史时期犀象资源自北向南与自南向北两种空间流动进行了梳理。其中自北向南的流动中,通过对考古资料的收集与史料统计,进一步明确了历史时期淮河以北地区有野生犀牛的生存,野生犀象的生存空间在人类活动及环境变迁的双重影响下逐步南却。受犀象资源稀缺性与朝贡体制的影响,统计了历史时期犀象资源自南向北朝贡的数量及频次,表明历史时期犀象资源自南向北的跨区域流动逐步扩大,并持续至明清时期。第二章旨在复原历史时期犀象资源自南向北流动的路线。受史料限制,对于民间犀象资源流动路线并不明晰,主要复原了朝贡体制下犀象资源的流动路线。明代及以前,整体上看朝贡体制下犀象资源的流动路线是逐步趋向稳定的。明代以前藩属国的犀象进贡并无固定的入境地,朝贡体制也并未制度化、常态化和长效化。明代时各国进贡均有固定的入境地点,从而犀象资源流动路线渐趋稳定。清代朝贡体制较为严苛,犀象资源的流动路线也较为稳定。受各国入境地点不同的影响,自西向东分为西藏路、云南路、广西路、广东路四条线路,西藏路又分为青宁线与川藏线,其中青宁线是指自西藏经青海、甘肃、陕西、山西、直隶进京,川藏线为自西藏经四川、陕西、山西、直隶进京;云南路则自云南经贵州、湖南、湖北、河南、直隶进京;广西路则自广西经湖南、湖北、河南、直隶进京;广东路则自广东经江西、安徽、江苏、山东、直隶进京。其中受天气、灾害、祸乱的影响,其间与备用路线交叉使用。在以上四路至京的过程中,水陆交通交织融合,其水陆交通网络一体化程度较高。第三章重塑了历史时期犀象资源流动的地域空间。历史时期犀象资源因活体犀象与犀象附属品的贸易主体不同,其流动空间也略有不同。从贡源地上看,历史时期域内、外贡犀象频次总量上相差不大,域外贡犀象相较于域内而言更为稳定,域内贡犀象主要集中在明代。从区域空间上看,域内犀象贡源地主要为云贵川地区,贡犀象频次远高于域内其他地区。历史时期活体犀象的贡入地则均为历朝都城所在地,其空间分布也主要受政治因素的影响。相对于活体犀象而言,犀象附属品的流动空间更为广泛,官卖市场、官方控制下的民间贸易市场以及“走私贸易”都令犀象附属品的流动空间不断延展。同时,受野生犀象生存地域的影响,域内犀象附属品的流动形成三级市场,一是以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为代表的一级市场,二是以四川、江西、河南、河北为代表的二级市场,三是其他地域内的三级市场。三级市场的形成正是犀象附属品完成跨区域流动的推动力。结语部分探讨了历史时期犀象资源跨区域流动过程中区域社会的“失衡”现象。历史时期的西南地区为犀象资源广泛分布区,受政策及输出媒介的影响,犀象资源的输出对区域内的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理论上的经济“互补”可能并未实现,反而造成东西部区域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呈现出区域之间的“失衡”状态,这种“区域失衡”现象尚有待后来者作进一步的量化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K20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志勇;杨惠玲;;论宋代的驯象[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11期

2 王翠;;中国古代养象机构沿革考[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3 刘祥学;;明代驯象卫考论[J];历史研究;2011年01期

4 张洁;;论中国古代的象牙制品及其文化功能[J];中州学刊;2009年05期

5 黄家芳;;“兕”非犀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朱彦民;关于商代中原地区野生动物诸问题的考察[J];殷都学刊;2005年03期

7 许再富;历史上向“天朝”上贡对滇南犀牛灭绝和亚洲象濒危过程的影响[J];生物多样性;2000年01期

8 孙刚,许青,金昆,王振堂,郎宇;野象在中国的历史性消退及与人口压力关系的初步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9 周士琦;;我国古代养象驯象[J];大自然;1994年04期

10 张梅坤;我国亚洲象的盛衰及原因——兼论历史气候和生态的变迁[J];东南文化;199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洁;中国境内亚洲象分布及变迁的社会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家芳;中国犀演变简史[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284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6284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2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