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宋代太后垂帘听政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3 20:10
【摘要】:中国历史上从战国时的秦国就有太后听政,一直到清代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太后听政多援引外戚,扰乱朝政,所以对太后听政的评价总体不高。但宋代垂帘听政的太后却获得很高的评价,且垂帘人数较多。宋代能够多次出现太后垂帘听政根本上是因为其听政没有对朝政造成危害,当国家处于特殊时期时,她们垂帘听政,保证了皇位的顺利传承、稳定了政局,这不同于其它朝代太后听政。以往朝代的统治者制定各种措施去限制太后参政,但太后参政者一直不绝于史。以往朝代的太后大多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培植外戚和朝中势力进而控制朝政。而宋代太后垂帘听政多是在大臣或皇帝的请求下才勉强答应听政。且垂帘期间能谨慎行事,自我约束,对外戚也有所抑制。这和以往朝代的太后听政相比,表现出极大的特殊性,故本文对宋代太后垂帘听政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四章对宋代太后垂帘听政进行讨论:第一章论述垂帘听政的起源及宋代太后垂帘听政出现的条件。最开始的太后听政并非垂帘听政,而是直面群臣,到唐代高宗时,武后听政始出现垂帘听政。第一节对垂帘听政的起源进行简要的阐述。宋代九位太后十次垂帘听政,如此频繁的太后垂帘听政其原因值得研究,第二节对其进行讨论。本文第二章论述宋代垂帘太后的出身、地位及听政方式。重点介绍宋代太后的出身、听政方式及其变化。宋代后妃出身较低,同样宋代垂帘太后也同其他后妃一样出身较低。太后的出身对于其垂帘后行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本章将论述垂帘太后的出身。第二节论述太后垂帘听政方式,在宋代,尤其重视礼法,所以,太后垂帘听政时的方式有严格的规定。太后垂帘之初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由大臣商讨出垂帘听政方式。其制定的原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使太后在礼制上超越皇权。第三章论述宋代太后垂帘听政的作用,由于宋代太后垂帘者较多,有的垂帘仅几天,所以这一部分我们将重点介绍垂帘时间较长、作为较大的章献明肃刘太后、宣仁圣烈高太后。第四章论述宋代太后垂帘而不危政的原因,从第三章太后听政期间的作为来看,其没有对朝政造成大的危害,反而在国家处于特殊时期时稳定了政局。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可以对宋代太后垂帘听政问题有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从而深化对宋朝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了解。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K2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焕力;;宋代士大夫释义“祖宗家法”的意蕴——以宋仁宗时期为中心[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5年01期

2 刘正萍;;宋代约束后妃规制述评[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李禹阶;;论中国外戚政治的起源及形成的历史条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焕力;;宋代后妃参政和“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J];晋阳学刊;2010年01期

5 刘广丰;;宋代后妃与帝位传承[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04期

6 邓小南;;创新与因循:“祖宗之法”与宋代的政治变革[J];河北学刊;2008年05期

7 郭学信;;试论宋代士大夫的社会角色[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8 付海妮;;宋代士大夫对后妃预政的抵制作用[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陈峰;北宋皇室与“将门”通婚现象探析[J];文史哲;2004年03期

10 张明华;从曹皇后的道德自虐看北宋中期儒学复兴对宫廷女性的负面影响[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米莉;帝制中国的女主与政治[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2 王扬;宋代女性法律地位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艳兰;宋代母子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2 荆雪倩;北宋宫闱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3 张永慧;宋代皇帝及后妃谥号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4 余海涛;后武周时代女性政治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5 杨雪;金代后妃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6 董淼;西夏小梁太后与北宋高太后干政比较研究[D];湖北大学;2013年

7 段国华;宋代妇女的历史贡献及其地位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崔苏;唐宋干政后妃比较[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9 赵丹;宋代后族研究[D];大连大学;2009年

10 杨裕欣;五云深护帝王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953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6953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8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