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赖德烈的中国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0 16:17

  本文关键词:赖德烈的中国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赖德烈(Kenneth Scott Latourette)生于1884年8月6日,卒于1968年12月26日,是耶鲁大学基督教传教史和东方学教授、美国20世纪最著名的基督教史史学家、东方学家,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1949年)。赖德烈是美国中国学萌芽时期的开拓者,年轻时参加美国海外学生志愿传教活动,并在1910年至1912年到中国长沙雅礼会(Yale-in-China)做教育传教士,这个经历塑造了他未来的学术兴趣和事业选择。在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还茫然无知的时候,赖德烈是少数几个开始从事中国研究并且把中国知识带给美国的学者之一。在费正清领导的哈佛学派崛起之前,赖德烈是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美国中国学研究的领导者和中坚力量。二战以后,美国的中国研究发生了一些变化,费正清领导的哈佛东亚研究逐渐成为美国中国学研究的中心,与社会学等学科相结合的、跨学科的区域研究代替了与传教事业息息相关的中国研究,赖德烈的领导地位逐渐失去了。但是,赖德烈在美国中国学研究的发展中所做的贡献不容忽视。 由于历史的原因,也囿于资料的限制,中国学术界缺乏对赖德烈系统、深入的研究,一直停留在个别著作的翻译和零星知识的介绍,而国外学者对他的中国学研究比较少,多数人把研究重点放在他的基督教传教史领域,这体现了西方学者的研究兴趣。 本文将以历史的方法和跨文化分析的方法,考察赖德烈在中国学领域的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分析其中国研究的学术维度、逻辑和特色,在其个人与所处特殊时代背景的互动中,揭示他对东西文化交流和互动的主要观点和立场,评价其研究和认识的先进性和局限性,分析赖德烈在美国中国研究从传统汉学向现代中国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丰富我们对20世纪初期美国中国学发展的动力、特点及其对后来现代中国学影响的认知。全文除导言和结论之外分为6章。 导言部分着重介绍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方法,中西文献的综述突出了本研究的必要性。 第一章,主要考察赖德烈开始从事中国学研究的缘起,其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对他的影响,特别是耶鲁大学对塑造其人格和最终事业选择的关键影响,以及他青年时期参加美国海外学生志愿传教活动的经历对其立志从事中国研究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章,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结合跨文化分析的方法,考察赖德烈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介绍其主要著述,以及他对中国文化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观点和立场。 第三章,通过考察不同时期,赖德烈关于中美关系史的著述,分析他对中美关系和东西方政治关系的态度、立场,揭示其中美关系研究的本质、特色和内在逻辑。 第四章,通过考察赖德烈的基督教在华传教史研究,分析他对基督教在华传播事业及其影响的立场和观点,分析他中国研究的价值取向和研究特色。 第五章,描述20世纪30年代美国汉学发展的历史阶段特点,确立赖德烈在美国汉学发展史上的坐标,以此作为考察他成为美国中国学领导者的时代背景和学术贡献的基础和参照,明确赖德烈在美国汉学发展中发挥的历史作用。通过与费正清学术的比较,分析赖德烈对后来现代中国学研究的影响,分析赖德烈中国研究的先进性和局限性,揭示赖德烈的学术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第六章,通过原始档案的解读,考察赖德烈在20世纪初美国中国学早期发展中的实践活动,探寻其在组织“中国研究促进会”以及后来的“远东协会”等中国研究学术团体中的活动踪迹,论述其发挥的作用和影响。 结论部分,对全书做出总结,分析赖德烈的学术身份和学术特色,及其形成这种特色的原因,在美国中国学研究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本研究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中国研究的代表人物赖德烈的个案研究,希望通过该研究能够对赖德烈的中国学有一个综合、中肯的评价,也通过考察赖德烈的研究与时代背景的互动,丰富我们对二战前的美国中国学发展状况的知识,了解美国中国学发展的基础与动力。
【关键词】:赖德烈 美国中国学 中国历史文化研究 中美关系史研究 基督教在华传教史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207.8
【目录】:
  • 内容摘要3-5
  • Abstract5-11
  • 绪论11-24
  • 一、选题意义及学术价值11-14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14-21
  • (一) 国外相关研究14-17
  • (二) 国内相关研究17-21
  • 三、论文思路和框架21-23
  • 四、论文的创新23-24
  • 第一章 赖德烈投身中国学的缘起和动力24-39
  • 一、赖德烈投身中国研究的缘起24-35
  • (一) 开拓者的基因和清教徒家庭24-26
  • (二) 宗教复兴运动的助推26-29
  • (三) 耶鲁深厚宗教传统的浸染29-31
  • (四) 师承汉学家卫斐列31-32
  • (五) 湖南雅礼会的传教士32-35
  • 二、赖德烈中国研究的文化动力35-39
  • (一) 神圣使命的驱动:“为耶鲁、为上帝、为美国”35-37
  • (二) 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传统37-39
  • 第二章 赖德烈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39-71
  • 一、赖德烈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主要著述39-56
  • (一) 《中国的发展》39-44
  • (二) 《中国人:他们的历史和文化》44-49
  • (三) 《远东简史》49-53
  • (四) 《现代中国史》53-56
  • 二、赖德烈对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进程的考察56-61
  • (一)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57-58
  • (二) 对西方冲击下中国文化现状的考察58-59
  • (三) 对中国文化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59-60
  • (四) 中西文化的比较反思60-61
  • 三、对中国文化的特性及其成因的思考61-71
  • (一) 中国文化的持续统一性和多样性61-65
  • (二) 中国文化的隔绝性和封闭性65-67
  • (三) 中国文化的静止性和停滞性67-68
  • (四) 小结68-71
  • 第三章 赖德烈对中美关系史的研究71-91
  • 一、赖德烈关于中美关系史的主要著述71-84
  • (一) 《早期中美关系史:1784-1844》71-77
  • (二) 《美国跨越太平洋》77-80
  • (三) 《美国在远东的记录:1945-1951》80-84
  • 二、赖德烈中美关系史研究的观点和立场84-87
  • (一) 美国对中国的救赎84-85
  • (二) 宗教征服主义的文化自负85-87
  • 三、赖德烈中美关系史研究的特点87-91
  • (一) 受美国民族主义上升影响的普世主义、强调对世界的责任87-88
  • (二) 保守的白人基督徒立场88-89
  • (三) 比较的方法89-91
  • 第四章 赖德烈对基督教在华传教史的研究91-115
  • 一、基督教在华传教史研究的权威通史91-94
  • 二、《基督教在华传教史》的写作内容和特色94-96
  • 三、《基督教在华传教史》书中探讨的主要问题96-112
  • (一) 基督教为什么要传播到中国?96-99
  • (二) 基督教能否扎根和征服中国99-103
  • (三) 基督教在华顺利传播应采用的途径、策略和方法103-107
  • (四) 基督教在华传播历史对中国的影响107-112
  • 四、赖德烈对基督教在华传播的态度和立场112-115
  • 第五章 赖德烈中国学的历史坐标115-136
  • 一、美国中国学的概念和分期115-117
  • 二、赖德烈所处的美国中国学历史发展阶段117-119
  • 三、赖德烈与费正清中国学的比较119-125
  • (一) 学术兴趣119-120
  • (二) 价值取向120-123
  • (三) 学术方法123-124
  • (四) 小结124-125
  • 四、赖德烈中国学的评价125-136
  • (一) 赖德烈中国学的学术维度和内在逻辑125-128
  • (二) 方法论的哲学基础128-134
  • (三) 矛盾的价值观134-135
  • (四) 开拓者:盲人岛上的独眼人135-136
  • 第六章 赖德烈推动中国学的实践活动136-145
  • 一、建立中国学学术组织的历史考察136-142
  • 二、赖德烈与中国学者的交往和交流142-143
  • 三、领导耶鲁大学的东亚研究143-145
  • 结论145-152
  • 参考文献152-170
  • 附录一:赖德烈年谱(Biographical Sketch)170-172
  • 附录二:主要著作文献(Bibliography)172-174
  • 附录三:《中国人:他们的历史和文化——三千年间的累积发展和最近的根本改变》1964年版中文目录174-176
  • 致谢17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晴佳;;为何美国的中国史研究新潮迭出?——再析中外学术兴趣之异同[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王英杰;论大学的保守性——美国耶鲁大学的文化品格[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3 仇华飞;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汉学研究管窥[J];档案与史学;2000年04期

4 朱仁夫;;美国的儒学之旅[J];东方论坛;2009年02期

5 吴原元;;略论中美对峙时期美国的中国研究[J];东方论坛;2009年03期

6 仇华飞;麦卡锡主义与美国中国学研究[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03期

7 崔玉军;;80年代以来大陆的国外中国学研究:历史与展望[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吴原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海外中国学研究[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9年02期

9 崔玉军;略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中国哲学研究在美国的发展[J];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10 顾钧;;美国汉学的历史分期与研究现状[J];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本文关键词:赖德烈的中国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71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971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b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