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服饰审美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4 12:41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历史上战乱与政权接替最频繁的时代,也是民族矛盾激化最严重的时代。也正是因为动荡的政治经济环境,使秦汉以来建立的稳定文化生态环境产生缝隙,为新鲜血液的注入提供条件,最终成就一个科学、文学、艺术等各方面风流竞逐、异彩纷呈的时代。服饰作为艺术与文化的结合体,也不可避免的受到时代影响,因此该时期女性服饰在继承前代服饰的基础上,总体呈现独特新颖、充满创意的服饰样貌。论文首先对魏晋南北朝的时代背景进行梳理,总结出对该时期审美文化影响最深刻的三大因素。第一,世族集团成为魏晋南北朝社会的中流砥柱;第二,由于气候原因以及对生存资源的渴求而南下入主中原的胡族,及其与汉族交流融合过程中激发的民族矛盾;第三,由于儒家学说的衰颓,使得道家学说兴起,并产生了新道家,也就是魏晋时期特有的玄学。同时汉丝绸之路的发展引入越来越多的域外文化,佛学思想与佛教衍生的艺术形式也对此时的审美文化产生极大影响。第三章主要内容是该时期女性服饰的具体样貌,其中以该时期的特色服饰与流行服饰为主要研究对象。分为衣着、饰物、妆容、发式四大类。由于每种服饰都各具特色、产生渊源也不同,所以逐个进行了样貌、材质、色彩、纹饰等相关方... 

【文章来源】: 周方媛 天津师范大学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服饰审美文化研究


北魏司马金龙墓壁画如)

形态图,饰物,纹样,形态


20也有几何纹与动物纹(如图5)1。图三-5鞋履纹样(二)饰物艺术形态臂钏臂钏是一种传统臂饰,“环臂谓之钏”2,是一种套于大臂或小臂的环状饰物,男性佩戴多具有防御作用,女性佩戴多为装饰。臂钏一般为单只空心圆柱状,其上下两端,设有开口,便于佩戴在上臂并固定,防止人走动时从臂上滑脱。男子亦有穿戴铜制臂钏作为防御之用,此处所研究臂钏是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为主。《列女传》记载名为丁的女子为他人制备嫁妆,“嫁时衣装、饰首、约臂皆不私。”此处“约臂”即臂钏,作为出嫁物品被特别提及,可见臂钏在汉人心中的重要地位。从出土实物来看,女子所佩戴具有装饰作用的臂钏,其材质多用金、银、玉制成,经雕刻、镂空、镶嵌宝石等工艺手法制作而成。《乐府诗》“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随着时代发展,制作工艺变迁,根据其造型也有“臂环”、“条脱”、“跳脱”、“镯”、“缠臂金”等新名字出现。亦有学者解释“跳脱”之名有可能来自胡人的叫法,通过音译得名3。“跳脱”与汉人常用臂钏有稍许不同,“跳脱”是由金属抻拉成条状,再绕成螺旋形,圈数不等,最多可达到十几圈,观其样貌,酷似现代的弹簧,唐后女子则多佩戴于小臂。有人认为臂钏除装饰点缀作用外,还具有实用性。女性于夏季所穿衣物较为轻薄,随身手帕一般折叠夹放在臂钏与手臂贴合处,起到今天臂袋的作用4。魏晋时期,汉人配戴臂钏的方法依旧较为原始,主要戴与大臂。陶渊明《搜神后记》卷四中曾描写:“其妇守尸,至于三更,崛然起坐,搏妇臂上金钏甚遽。”可知该时期臂钏仍是女性常用饰品。除了在文学作品中,在敦煌石窟中人物画像以及塑像上,也常见臂钏出现,多数戴于飞天、菩萨等人物的大臂之上。画中臂钏精美的镂空工艺,镶嵌宝石,极?

发髻,皇后


惶跬潞熘榈穆躺叩玫狡舴ⅲ?丛斐鲆恢中路⑹巍???蛇髻。此发髻主体分为“动与静”两部分,即“静”的部分为盘结的圆形发髻,“动”的部分为灵蛇髻的特色所在,也是该发髻的创新之处,其形状细长曲折如一条扭动的蛇,具体弯曲弧度随缘而定。因此灵蛇髻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每个人每次盘出的发髻均有或大或小的差别,其旋扭于头顶、头侧或脑后,因其随机性而变换无穷,又因其仿生性而灵动优美。1(五代)马缟撰;李成甲校点《传统文化书系中华古今注》,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2页。2图片来源:《中国古代服饰风俗》图三-7支撑发髻的簪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手臂上的风情万种[J]. 晏建怀.  宁夏画报(时政版). 2018(01)
[2]孔子的服饰审美文化观[J]. 张明.  民族艺术研究. 2017(04)
[3]浅议魏晋南北朝女性意识之觉醒[J]. 薛杨虹.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09)
[4]论魏晋南北朝女性的自然人格美[J]. 李丽.  山东工会论坛. 2016(04)
[5]魏晋南北朝妇女服饰的新变化[J]. 张慧.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05)
[6]论唐代女性“开放”类服装形成的根源[J]. 要彬.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0(05)
[7]论魏晋南北朝大乘佛教对妇女精神风貌的影响[J]. 张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8(01)
[8]中国服饰审美文化的现代型构[J]. 黄燕敏.  湖北社会科学. 2002(09)
[9]中国服饰审美文化与中国诗学的特殊关系[J]. 蔡子谔.  社会科学战线. 2001(05)
[10]大同市北魏宋绍祖墓发掘简报[J]. 刘俊喜,张志忠,左雁.  文物. 2001(07)

博士论文
[1]魏晋南北朝道教与文学[D]. 刘育霞.山东大学 2012
[2]魏晋南北朝审美文化发展范式研究[D]. 仪平策.山东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汉代服饰审美文化研究[D]. 韩如月.山东师范大学 2019
[2]淡妆浓抹总相宜—唐代女性面部妆饰的审美文化研究[D]. 王露寒.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8
[3]魏晋南北朝小说贵妇形象研究[D]. 姚莹.南京师范大学 2014
[4]唐朝服饰审美文化研究[D]. 赵桂芬.安徽大学 2013
[5]魏晋南北朝裲裆衫研究[D]. 陈丽君.北京服装学院 2012
[6]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女性化审美现象研究[D]. 韩佳璐.北京服装学院 2012
[7]中西服饰审美文化溯源与比较[D]. 郭雪松.苏州大学 2009
[8]魏晋南北朝妇女妆饰审美研究[D]. 何潇.四川师范大学 2008
[9]论中国服饰审美思想的历史演变[D]. 马昀.天津工业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768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9768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5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