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从“考工记”到“考工学”:中华考工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发布时间:2021-01-14 22:25
  在方法论视角,《考工记》开创了中华考工学知识生产的方法论范例。"考工记"创生了中华考工学理论的边缘性描述、非连续性建构和异质性转换,确立了中华考工学知识的描述边界、时空区分和国别类型的基本原则,形成了中华考工学理论的边缘性体系、非连续性体系和异质性体系的基本框架,进而建构了中华考工学的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和思想体系的理论特色。澄明此论,有益于当代中国设计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及其路径选择。 

【文章来源】:学术探索. 2019,(10)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研究缘起
二、“考工记”的方法论范式
    第一,边缘性描述。
    第二,非连续性建构。
    第三,异质性转换。
三、内在困难
四、汲取传统方法论路径
    第一,边缘性描述路径:以《鲁班经》为典型。
    第二,非连续性建构路径:以《闲情偶寄》为典型。
    第三,异质性转换路径:以《髹饰录》为典型。
五、基本原则与框架
    第一,边缘性原则与边缘性考工理论。
    第二,非连续性原则与非连续性考工理论。
    第三,异质性原则与异质性考工理论。
六、结论及启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工匠文化的周边及其核心展开:一种分析框架[J]. 潘天波.  民族艺术. 2017(01)



本文编号:29776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9776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5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