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商鞅变法若干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6 03:58
  商鞅变法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变革,它不仅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也为它最终一统天下开辟了途径。史称秦国政治即是以“法家文化”为重要特色的治世文明,并且此后持续了两千多年的我国帝制政治,也多受秦朝政法遗绪。本文注重吸收前辈学者研究成果,旨在考辩“商鞅奔魏史实”,分析“商鞅死难的历史过程”,努力剖析商鞅变法社会理想的内涵与其政策逻辑,尝试着对商鞅变法诸问题做一次系统性的整理与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有:第一,考证商鞅奔亡魏国的有关史料,判断商鞅并没有亲身逃亡魏国的举动,只是在秦国政治局势凶险叵测的情况下,尝试着把母亲与私属送到魏国,不过被拒绝。此后商鞅未再做其他的出国尝试。第二,综合商鞅败亡的相关史料分析,认为商鞅死难的主要原因是商鞅与公子虔为代表的宗室之间矛盾激化,导致了秦国政治危机的总爆发。惠文王被裹挟进去之后,选择了与公子虔的汇流,是商鞅死难的关键因素。第三,综合《商君书》与《史记》等相关材料指出,商鞅变法的社会理想是王道法治的治理追求,它分为富强、王治与家断三个不同的层次,以中央集权、法治主义与农战国策为治国主要方略,并以法家军国化、君国治一体同构为显著的时代特征。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本文主要内容与结构
第一章 商鞅性格特征及商鞅与秦孝公的历史关系分析
    第一节 商鞅的性格特征分析
    第二节 商鞅与秦孝公的历史关系
第二章 商鞅变法起始时间考、逢泽之会与商鞅奔魏考
    第一节 商鞅变法起始时间考
    第二节 逢泽之会与商鞅的外交分析
    第三节 商鞅奔魏考
第三章 商鞅死难考
    第一节 商鞅与惠文王的历史恩怨
    第二节 后孝公时代的政治分析
        一、后孝公时代各方政治势力的具体布局
        二、商鞅、惠文王、公子虔三方主要政治力量的分析
    第三节 商鞅死难的历史过程
        一、商鞅返回封地前的政治局势
        二、商鞅返回封地的原因
        三、进攻郑地的背景分析
        四、商鞅亡地考
    第四节 商鞅死难的影响
第四章 王道法治的社会理想
    第一节 王道法治的基本内涵与主要层次
    第二节 王道法治基本政略的历史性分析
        一、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与压制人权(人性)问题的历史分析
        二、法治主义、法万能论与轻视道德文化问题的历史分析
        三、军国化运动、富国之术与工商业相对衰弱问题的历史性分析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先秦田庐(舍)辨析[J]. 刘兴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2]河西之争与秦都栎阳[J]. 陈正奇.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3]战国授田制简论[J]. 晁福林.  中国历史文物. 1999(01)
[4]“爰田(辕田)”新解[J]. 袁林.  中国农史. 1998(03)
[5]商鞅法治理论的缺失——再论法家思想与秦亡的关系[J]. 徐进.  法学研究. 1997(06)
[6]商鞅史事考[J]. 晁福林.  中国史研究. 1994(03)
[7]商鞅变法史事考[J]. 晁福林.  人文杂志. 1994(04)
[8]战国授田制研究[J]. 吴荣曾.  思想战线. 1989(03)
[9]从秦人价值观看秦文化的特点[J]. 林剑鸣.  历史研究. 1987(03)
[10]秦国授田制的几点辨析[J]. 罗镇岳.  求索. 1985(01)



本文编号:29801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9801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8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