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伯夷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1 19:20
本文关键词:春秋战国时期伯夷形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伯夷相传为孤竹国君之子,以兄弟让国、叩马而谏、耻食周粟的故事闻名于后世。千百年来,正是人们对伯夷形象及其精神内涵的不断评价与解读,使得伯夷不仅逐渐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并且进一步融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战国时期是可见的伯夷形象较早出现的时期,也是伯夷精神的初次积淀时期,正是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的传颂,才开启了后人对伯夷形象及其精神内涵的不断评价与解读。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写道:“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显而易见,正是孔子对伯夷的赞颂,才使得伯夷之名传扬于后世。由此便不难想象,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在伯夷形象及其精神内涵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故而,本文主要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伯夷形象及其精神内涵进行分析与解读。以时代为节点,可以将这个时期的伯夷形象及其精神内涵分为两个阶段来考察。一是春秋时期,这个时期是可见的伯夷形象形象较早出现的时期,也是伯夷形象的草创时期,其中以孔子对伯夷形象的记述最为全面、精神内涵的解读也最为深刻,主要表现为“古之贤人”的形象以及由此反映出的伯夷之“仁”。二是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的伯夷形象较于春秋更为复杂,除了伯夷的正面形象之外,还出现了伯夷的负面形象,如孟子既称“伯夷隘”,又称伯夷为“百世之师”,韩非称伯夷为“无益之臣”,而《庄子》一书则将伯夷记为“磔犬流豕操飘而乞者”,等等,这些所突出的正是战国时期伯夷形象的复杂性。但在复杂形象的背后,却仍能看到这个时期的士人对伯夷之“廉”的普遍认同与称颂。
【关键词】:伯夷 伯夷形象 伯夷精神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2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7
- 选题意义9-10
- 学术史回顾10-15
- (一)伯夷研究的相关著作10-11
- (二)伯夷研究的相关论文11-15
- 研究思路与方法15-17
- 第一章 春秋时期伯夷形象解读17-27
- 第一节 孔子眼中的伯夷17-24
- (一)以“让”为外在表现形式17-19
- (二)以“义”为重要内涵19-22
- (三)以“忠”为内在动力22-24
- 第二节 伯夷形象的初次积淀24-27
- 第二章 战国时期伯夷形象解读27-56
- 第一节 孟子眼中的伯夷27-36
- (一)伯夷之“义”27-31
- (二)伯夷之“清”31
- (三)伯夷之“隘”31-33
- (四)伯夷之“廉”33-35
- (五)伯夷“百世之师”35-36
- 第二节 《庄子》中的伯夷形象36-46
- (一)伯夷之“义”36-39
- (二)伯夷之“道”39-40
- (三)伯夷非“道”40-46
- 第三节 《韩非子》中的伯夷形象46-53
- (一)“无益之臣”47-49
- (二)伯夷的正面形象49-51
- (三)伯夷之“廉”51-53
- 第四节 伯夷之“廉”的广泛认可53-56
- 第三章 伯夷形象及其精神内涵的初次积淀56-59
- 结论59-61
- 参考文献61-65
- 后记65-66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罕云;;伯夷“义不食周粟”原因探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尚伟芳;;怨愤、困惑背后的道德坚守——从《伯夷叔齐列传》解读司马迁的人生价值观[J];大家;2011年22期
3 关桐;伯夷隘,柳下惠不恭——读司马光《疑孟》札记之一[J];管子学刊;2005年02期
4 张平;;《孟子》中伯夷形象浅析[J];电影评介;2010年22期
5 龚维英;对孤竹、伯夷史实的辨识及评价[J];江汉考古;1995年02期
6 林榕杰;;从孟子论伯夷、柳下惠等圣贤看其进退观[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7 周建忠;;“伯夷”通考——兼释《楚辞》《史记》有关疑义[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8 董铁柱;;论司马迁对伯夷和叔齐的评价[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9 何沛雄;韩愈《伯夷颂》试析[J];名作欣赏;1983年03期
10 虚舟;从尧舜禅让到“以暴易暴”—读《史记·伯夷列传》[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本文关键词:春秋战国时期伯夷形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98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9980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