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论北魏《皇甫驎墓志》书法艺术及文化内涵

发布时间:2021-02-26 21:48
  北魏时期的陕西关中地区是少数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区域,而该地区目前出土的墓志比较少。清咸丰年间出土的《皇甫驎墓志》具有重要的文化史料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且得到了金石学家康有为的重视和极高的评价。目前对该墓志的碑文内容、书法艺术风格及其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通过考释《皇甫驎墓志》碑文,可以看出碑文笔法灵活,富于变化,章法协调统一,舒朗贯通,具有奇古自然,和而不同,疏朗有致,收放自如,劲健扑拙,天真烂漫之美,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文章来源】: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0,35(06)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论北魏《皇甫驎墓志》书法艺术及文化内涵


《皇甫驎墓志》局部,北魏延昌四年(515)

墓志,皇甫,楷书


《皇甫驎墓志》书法用笔灵活多变,并非魏碑中强调的单一的切笔,而是将藏锋、露锋、圆笔、方笔等结合起来,变换自如,有时甚至在一字之中就出现了上述用笔。横画的用笔就是如此,以“长”字为例(图二),首笔横画为露锋,第二笔横画和主笔横画都是方笔,第三笔横画为圆笔,最下面的短撇处理为短横,且为藏锋,通过多种用笔的有机结合,“长”字富有变化而又不失和谐,不会有呆滞之感。总体而言,该墓志的横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多向右上倾斜,笔画较细,且起笔落笔均为尖锋,如“早”“奇”“性”等字(图二)颇具代表性,字中的每一个横画起收笔都处理得很细致均匀;另一类则与上述相反,该墓志虽为楷书,但书刻者用隶书的波挑装饰楷书[5]437,楷书中有着隶书的笔迹,表现为首尾两端向上带有波挑之势,两端笔画粗,中间细,如“故”“主”“士”等字(图二),增强了整体的厚重感。另外,在横竖笔画的连接处有轻微的转折之笔,多为圆笔转折,竖笔多为垂露用笔。这些笔画具有“北凉体”的书法特点。图三《皇甫驎墓志》(515)字列

墓志,皇甫


图二《皇甫驎墓志》(515)字列该墓志书法的笔画粗细结合有致,对比明显。这种粗细结合的现象明显地出现在整个墓志中。具体到一个字来说,如“铭”“归”“冤”等字(图三),粗细对比强烈,细到若隐若现,粗到可以有细笔画的好几倍;在一个笔画中也有粗细的变化,如“风”字(图三)撇画和横折勾,“二”字(图三)起、行、收笔富有变化,“史”字(图三)的最后一笔画为捺画,粗细对比明显,收放自然;在带有撇捺画的独体字中,撇捺画的末端用笔大都尖笔出锋,与字内其它较粗的笔画形成了对比之美,例如墓志中的“春”“木”“癸”(图三)等字的撇捺两个笔画收笔尖细,从粗到细的变化过程中显得轻盈,毫无违和之意。从中可以看出《皇甫驎墓志》笔画具有“北凉体”书法中横画起笔或者竖画落笔尖细的一些特点[6]240-24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安书体”的成因、特征及影响[J]. 岳红记.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
[2]从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拓跋鲜卑的文化变迁[J]. 岳雪莲.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3)
[3]魏《皇甫驎墓志》[J]. 顾燮光.  碑林集刊. 2001(00)



本文编号:30532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0532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e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