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军礼——以北京孔庙平定告功碑为例
发布时间:2021-03-25 14:44
<正>北京孔庙有7座讲述清代多位皇帝平定边疆叛乱,统一中国的告成太学纪功碑,立于大成门院内东西两侧,按照年代顺序排列依次是:康熙四十三年(1704)《平定朔漠告成太学碑》;雍正三年(1725)《平定青海告成太学碑》;清乾隆十四年(1749)《平定金川告成太学碑》;乾隆二十年(1755)《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乾隆二十四年(1759)《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乾隆四十一年(1776)《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碑》;道光八年(1828)《平定回疆剿擒逆裔告成太学碑》。
【文章来源】:收藏家. 2020,(03)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格登山纪功碑亭
碑文书体除皇帝御笔外,为清代官方在碑文中通用的馆阁体。碑身两侧均饰有升龙戏珠图案,遒劲的龙躯突出于云雾缭绕的天空,颇具动感;碑身边框左右两边均装饰二龙戏珠图案,上下边框则装饰行龙图案(图5)。除了乾隆四十一年的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碑和道光的平定回疆告成太学碑,碑阳是汉文碑文,碑阴处是相对应的满文碑文,其余5座碑的碑阳均镌刻满汉两种文字,汉文在右、满文在左。汉文采用左书格式,阴刻楷书。碑文中所载的时间、地点,为后人分析战争开始的原因、经过和结束的时间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证据(图6)。碑阴亦有文字,如乾隆十四年的《平定金川告成太学碑》碑阴部分刻有乾隆御笔癸酉仲秋释奠诗和乾隆丙子仲春释奠诗。记录的是乾隆十八年(1753)秋八月丁亥和乾隆二十一年(1756)春二月丁未乾隆皇帝亲诣先师庙释奠时的赋诗,碑末镌刻“乾隆宝翰”“乾隆御笔”等御宝钤鉴(图7)。
图3 孔庙碑亭群一角碑座均为赑屃形,龟趺的头部上颚与下颚基本等宽,张口露出两排牙齿,舌抵上堂,似有笑意。嘴角分两层刻有圆形的卷曲鬃毛。背饰祥云(或火焰)状花纹,体态雍容,周身多以云(火焰)纹、海水纹以及其他吉祥纹样等搭配形式出现,仰头突鼻是一大特色,威严有气势,头部雕功复杂,细微处又各有不同。这也说明清代对赑屃的样式并无详细规定。乾隆四十一年平定金川告成太学碑和道光的平定回疆告成太学碑的赑屃体型尤为硕大,气势奔放,体现出喜悦得意的豪情。下承海墁不但有艺术美感,也在赑屃与地面之间加设了一层分散承重的设置,这7座平定碑的海墁四角均刻有一个旋涡,旋涡中心刻有鳖、鱼、虾、蟹各一,含“威震四海”之寓意(图10)。
本文编号:3099856
【文章来源】:收藏家. 2020,(03)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格登山纪功碑亭
碑文书体除皇帝御笔外,为清代官方在碑文中通用的馆阁体。碑身两侧均饰有升龙戏珠图案,遒劲的龙躯突出于云雾缭绕的天空,颇具动感;碑身边框左右两边均装饰二龙戏珠图案,上下边框则装饰行龙图案(图5)。除了乾隆四十一年的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碑和道光的平定回疆告成太学碑,碑阳是汉文碑文,碑阴处是相对应的满文碑文,其余5座碑的碑阳均镌刻满汉两种文字,汉文在右、满文在左。汉文采用左书格式,阴刻楷书。碑文中所载的时间、地点,为后人分析战争开始的原因、经过和结束的时间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证据(图6)。碑阴亦有文字,如乾隆十四年的《平定金川告成太学碑》碑阴部分刻有乾隆御笔癸酉仲秋释奠诗和乾隆丙子仲春释奠诗。记录的是乾隆十八年(1753)秋八月丁亥和乾隆二十一年(1756)春二月丁未乾隆皇帝亲诣先师庙释奠时的赋诗,碑末镌刻“乾隆宝翰”“乾隆御笔”等御宝钤鉴(图7)。
图3 孔庙碑亭群一角碑座均为赑屃形,龟趺的头部上颚与下颚基本等宽,张口露出两排牙齿,舌抵上堂,似有笑意。嘴角分两层刻有圆形的卷曲鬃毛。背饰祥云(或火焰)状花纹,体态雍容,周身多以云(火焰)纹、海水纹以及其他吉祥纹样等搭配形式出现,仰头突鼻是一大特色,威严有气势,头部雕功复杂,细微处又各有不同。这也说明清代对赑屃的样式并无详细规定。乾隆四十一年平定金川告成太学碑和道光的平定回疆告成太学碑的赑屃体型尤为硕大,气势奔放,体现出喜悦得意的豪情。下承海墁不但有艺术美感,也在赑屃与地面之间加设了一层分散承重的设置,这7座平定碑的海墁四角均刻有一个旋涡,旋涡中心刻有鳖、鱼、虾、蟹各一,含“威震四海”之寓意(图10)。
本文编号:30998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099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