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视野下《大戴礼记》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4 13:10
《大戴礼记》是西汉戴德汇编的一部礼类文献,戴德对其生活时代流传的有关《礼》之记类文献进行梳理与集合,最终编选为八十五篇《大戴礼记》。戴德师承《礼》学博士后仓,后仓有《曲台记》一书,戴德及其同学在后仓《曲台记》的基础上进行增益,形成各自的家法,从而建立礼学的大戴、小戴及庆氏之学。《大戴礼记》是一部重要的礼类文献,在保存文献、探讨儒家圣哲的思想和形象及研读先秦秦汉的文体应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戴德生平及〈大戴礼记〉的成书》,主要对戴德生平和《大戴礼记》的成书进行考辨。第一节,通过梳理《汉书》及《后汉书》两部史料,理清戴德求学从政的经历,推断戴德主要生活于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时期,《大戴礼记》的编选也主要在此一时期。第二节,通过对《大戴礼记》成书渊源的梳理,判定戴德在继承后仓师说的基础上对《礼》之记类文献进行编选,从而编成今本《大戴礼记》的文本。第二章为《〈大戴礼记〉与其他典籍的互见》,主要选取《荀子》、《新书》、《礼记》作为对象,《大戴礼记》与三书互见的篇章进行对比,从而探索互见出现的原因,帮助理解《大戴礼记》的成书。此章分三节对《大戴礼记》与《荀子》、《新书》...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10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重点与难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戴德生平与《大戴礼记》的成书
第一节 戴德生平事迹
第二节 《大戴礼记》的成书
第二章 《大戴礼记》与其他典籍的互见
第一节 《大戴礼记》与《荀子》互见关系
第二节 《大戴礼记》与《新书》互见关系
第三节 《大戴礼记》与《礼记》互见关系
第三章 《大戴礼记》所见文体
第一节 《大戴礼记》文体分类
第二节 《大戴礼记》所见文体的背景及影响
第四章 孔子及其弟子形象研究
第一节 孔子形象
第二节 曾子形象
第三节 孔门其他弟子形象
第五章 《大戴礼记》艺术特色
第一节 语言特征
第二节 细节特征
第三节 情感特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關於《荀子·勸學》的幾個問題[J]. 韓高年. 诸子学刊. 2019(01)
[2]先秦两汉文献中的互见现象及其研究意义[J]. 刘洁. 甘肃社会科学. 2018(06)
[3]近二十年来《大戴礼记》研究综述[J]. 张京. 衡水学院学报. 2018(05)
[4]大、小戴《礼记》文同题异篇目比较[J]. 卢静. 天中学刊. 2018(05)
[5]《大戴禮記》爲西漢戴德所編新證——以先秦西漢出土文獻爲參照[J]. 馬曉玲. 国学学刊. 2017(01)
[6]先秦礼学与文体批评[J]. 李冠兰.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5(05)
[7]从古书形成过程看诸书“互见”的类型学问题——以《礼记·丧服四制》篇形成为例[J]. 宁镇疆. 学术月刊. 2015(01)
[8]大、小戴《礼记》关系考论[J]. 祝国红. 孔子研究. 2014(05)
[9]儒家礼学精义的学术传承与《大戴礼记》的文体意义[J]. 李翠叶,尚学锋. 船山学刊. 2014(01)
[10]《上博七·武王践阼》与《大戴礼记》[J]. 徐海东,李明晓.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2(06)
博士论文
[1]《大戴礼记》所见“孔子遗说”研究[D]. 朱赞赞.曲阜师范大学 2015
[2]《大戴礼记》研究[D]. 甘良勇.浙江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戴礼学论[D]. 徐茹茹.华东师范大学 2019
[2]《大戴礼记解诂》之研究[D]. 胡丽静.福建师范大学 2008
[3]《大戴礼记》“曾子十篇”研究[D]. 张磊.曲阜师范大学 2004
[4]两《戴记》考论[D]. 丁进.安徽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157419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10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重点与难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戴德生平与《大戴礼记》的成书
第一节 戴德生平事迹
第二节 《大戴礼记》的成书
第二章 《大戴礼记》与其他典籍的互见
第一节 《大戴礼记》与《荀子》互见关系
第二节 《大戴礼记》与《新书》互见关系
第三节 《大戴礼记》与《礼记》互见关系
第三章 《大戴礼记》所见文体
第一节 《大戴礼记》文体分类
第二节 《大戴礼记》所见文体的背景及影响
第四章 孔子及其弟子形象研究
第一节 孔子形象
第二节 曾子形象
第三节 孔门其他弟子形象
第五章 《大戴礼记》艺术特色
第一节 语言特征
第二节 细节特征
第三节 情感特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關於《荀子·勸學》的幾個問題[J]. 韓高年. 诸子学刊. 2019(01)
[2]先秦两汉文献中的互见现象及其研究意义[J]. 刘洁. 甘肃社会科学. 2018(06)
[3]近二十年来《大戴礼记》研究综述[J]. 张京. 衡水学院学报. 2018(05)
[4]大、小戴《礼记》文同题异篇目比较[J]. 卢静. 天中学刊. 2018(05)
[5]《大戴禮記》爲西漢戴德所編新證——以先秦西漢出土文獻爲參照[J]. 馬曉玲. 国学学刊. 2017(01)
[6]先秦礼学与文体批评[J]. 李冠兰.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5(05)
[7]从古书形成过程看诸书“互见”的类型学问题——以《礼记·丧服四制》篇形成为例[J]. 宁镇疆. 学术月刊. 2015(01)
[8]大、小戴《礼记》关系考论[J]. 祝国红. 孔子研究. 2014(05)
[9]儒家礼学精义的学术传承与《大戴礼记》的文体意义[J]. 李翠叶,尚学锋. 船山学刊. 2014(01)
[10]《上博七·武王践阼》与《大戴礼记》[J]. 徐海东,李明晓.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2(06)
博士论文
[1]《大戴礼记》所见“孔子遗说”研究[D]. 朱赞赞.曲阜师范大学 2015
[2]《大戴礼记》研究[D]. 甘良勇.浙江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戴礼学论[D]. 徐茹茹.华东师范大学 2019
[2]《大戴礼记解诂》之研究[D]. 胡丽静.福建师范大学 2008
[3]《大戴礼记》“曾子十篇”研究[D]. 张磊.曲阜师范大学 2004
[4]两《戴记》考论[D]. 丁进.安徽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1574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157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