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唐代楼烦监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7 13:58
  自古以来,马被统治者置于很高地位,为历代政府所重视。唐代国家养马业发展规模之大,“秦汉以来,唐马最盛”,唐马可称历代之最。唐为了更好发展养马业,在国家适宜畜牧地区设置了监牧制度,来配合国家饲养繁育马匹,以作为国家马匹征调之源,故有“汉唐之盛,苑监实繁”的说法。唐世牧地,皆马性相宜,其范围东至楼烦。唐代楼烦监作为监牧之一,不仅有诸监牧的共性特征,在发展过程中发挥的影响作用也展示了其特性。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对楼烦监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介绍了楼烦监牧设立的背景与原因。背景方面:首先从唐初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将马政建设立为国家的国防政策之一,以及唐初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取得的马政建设的成效,以此来体现楼烦监设立的趋势。其次,从唐代地方监牧的管理制度的完备程度着手,对地方诸监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所以楼烦监发展离不开国家对监牧制度的重视。原因方面:从监牧主要工作与承担职责两方面来研究其发展的原因。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唐代的楼烦监。主要概述了楼烦监得以发展的条件,从自然环境适合养马以及楼烦养马传统着手。楼烦监存在的时间、它在唐的地理范围、监牧人员配置、监牧马匹饲养方式、马匹承担职能与用途方面进行了相...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关于唐代马政的研究
        1.2.2 关于唐代监牧的研究
        1.2.3 关于楼烦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楼烦监设立的背景与原因
    1.1 楼烦监设置的背景
        1.1.1 唐初马政取得的成效
        1.1.2 地方监牧制度的完善
    1.2 楼烦监设置的原因
        1.2.1 国家马匹生产之需
        1.2.2 国家马匹征调之需
第二章 唐朝的楼烦监
    2.1 楼烦监发展条件
        2.1.1 自然环境适宜养马
        2.1.2 楼烦养马传统
    2.2 楼烦监存在时间、地理范围
        2.2.1 存在时间
        2.2.2 地理范围
    2.3 楼烦监的人员配置、饲养方式、承担职能
        2.3.1 监牧级别、人员配置
        2.3.2 马匹饲养方式
        2.3.3 承担职能与用途
    2.4 楼烦监与其它官营马坊的关系
        2.4.1 共同构成了国家马政机构
        2.4.2 存在一定区别
第三章 楼烦监的影响
    3.1 对政局的影响
        3.1.1 晋阳起兵
        3.1.2 安禄山叛乱
        3.1.3 析置宪州
    3.2 对唐后期马政建设的影响
    3.3 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3.1 物质层面
        3.3.2 精神层面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晋雁门郡楼烦县南徙考[J]. 薛军良.  文史月刊. 2018(12)
[2]林胡、楼烦地理考[J]. 雷鹄宇.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3]安禄山叛前与各方势力关系发微[J]. 张冠凯.  晋阳学刊. 2018(02)
[4]论唐《厩牧令》有关死畜的处理之法——以长行马文书为证[J]. 赵晶.  敦煌学辑刊. 2018(01)
[5]安禄山叛乱原因补说——从朔方、河东的争夺说起[J]. 张冠凯,胡阿祥.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6)
[6]安史之乱策源地在营州[J]. 李秀莲.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7(02)
[7]唐前半期的厩马与马印——马匹的中央上纳系统[J]. 林美希,齐会君.  唐史论丛. 2017(01)
[8]山西宁武建制溯源[J]. 王杰瑜.  史志学刊. 2016(06)
[9]唐代畜牧业领导机构太仆寺研究[J]. 王政军.  农业考古. 2016(04)
[10]唐赵何一墓志发微[J]. 丁俊.  乾陵文化研究. 2016(00)

硕士论文
[1]唐代太仆寺研究[D]. 顾士娟.山东大学 2010
[2]关于唐代前期骑兵若干问题研究[D]. 丁平平.中央民族大学 2009
[3]唐宋之际马政变革研究[D]. 刘勇明.南京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635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1635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b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