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魏晋至隋唐时期美术造像中的维摩诘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9 11:30
  作为大乘佛教经典之一的《维摩诘经》,自传入中土后就得到了广泛传播。而作为此经主人翁的维摩诘居士,也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喜爱和崇拜,因此他的形象也逐渐成为佛教艺术各门类创作的主要题材。本文选取魏晋至隋唐时期美术造像中的维摩诘形象进行研究,努力梳理出维摩诘形象在中国的产生、传播、以及兴衰过程,并试图分析出原因。全文由绪论、正文四章共五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论文所研究的内容、研究意义、现有研究概况及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维摩诘形象”,作为全文的开头,通过对佛经原典、中国译本、中国画论以及文学作品中记载的维摩诘形象进行梳理,来追溯和分析历史文献中所描绘的维摩诘形象;第三章“魏晋至隋唐时期美术造像中维摩诘形象梳理及样式分析”,主要梳理了魏晋至隋唐时期美术造像中维摩诘形象,并分析不同时间段美术造像中维摩诘形象的不同特征,从特征中总结出维摩诘形象所特有的固定样式;第四章“魏晋至隋唐时期美术造像中维摩诘形象的来源及演变”,这一章主要从汉译本《维摩诘经》、竹林七贤、墓室主人、西王母四个方面来探究维摩诘形象的来源,指出维摩诘这一外来人物,其形象的产生是在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下实...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内容与意义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研究方法
2.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维摩诘形象
    2.1 佛经中的维摩诘形象
    2.2 画论、文学中的维摩诘形象
        2.2.1 画论中记载的维摩诘形象
        2.2.2 文学作品记载中的维摩诘形象
3.魏晋至隋唐时期美术造像中维摩诘形象梳理及其样式分析
    3.1 魏晋至隋唐时期美术造像中的维摩诘形象梳理
        3.1.1 魏晋南北朝美术造像中的维摩诘图像
        3.1.2 隋唐时期美术造像中的维摩诘图像
    3.2 魏晋至隋唐时期美术造像中维摩诘形象的样式分析
        3.2.1 麈尾
        3.2.2 床具和隐几
        3.2.3 帷帐与华盖
        3.2.4 服饰
4.魏晋至隋唐时期美术造像中维摩诘形象的来源及演变
    4.1 魏晋至南北朝时期美术造像中维摩诘形象的来源
        4.1.1 佛教经典《维摩诘经》
        4.1.2 竹林七贤
        4.1.3 墓主人
        4.1.4 西王母
    4.2 魏晋至隋唐时期美术造像中维摩诘形象的演变
        4.2.1 头部
        4.2.2 服饰
        4.2.3 姿势
5.魏晋至隋唐时期美术造像中维摩诘形象演变的原因
    5.1 维摩诘图像的传播与创作载体的不断变化
        5.1.1 维摩诘图像的不断传播
        5.1.2 维摩诘图像创作载体不断变化
    5.2 文化的交融与维摩信仰的演变
        5.2.1 维摩诘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
        5.2.2 维摩诘信仰的民众化
        5.2.3 维摩信仰在接受中不断演变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魏晋南北朝时期维摩诘服饰研究[J]. 高斐.  丝绸之路. 2016(08)
[2]维摩诘图像的创造及其图像来源分析[J]. 肖建军.  文艺争鸣. 2011(10)
[3]维摩诘变相研究述评[J]. 邹清泉.  文艺研究. 2010(05)
[4]从中晚唐的维摩诘经变画看民众的佛教信仰[J]. 何剑平.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5(03)
[5]《维摩演教图》及其相关问题讨论[J]. 许忠陵.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4(04)
[6]佛教美术中的维摩诘题材释读[J]. 纳一.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4(04)
[7]说尘尾──六朝的名流雅器[J]. 范子晔.  中国文化. 2001(Z1)
[8]《维摩诘经》与维摩诘经变──麦积山127窟维摩诘经变壁画试探[J]. 项一峰.  敦煌学辑刊. 1998(02)
[9]从龙门石窟造像遗迹看北魏民族关系中的几个问题[J]. 张乃翥.  民族研究. 1989(02)
[10]龙门石窟维摩变造像及其意义[J]. 张乃翥.  中原文物. 1982(03)



本文编号:31674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1674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c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