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汉赋辞义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9 08:41
  汉赋是赋体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文学样式。论文从辞义关系的角度来展开对于汉赋的研究,以揭示辞义关系对汉赋的作用和影响,进而分析赋体文学的本质特征与盛衰原因。全文分为绪论和正文两部分。绪论介绍了课题缘由与研究现状。第一章主要分析了在赋体文学还未正式形成之前,“赋”的形式与内容的早期形态以及相互关系,这对理解汉赋的辞义关系起到了先导和奠基作用。文章认为早期赋辞的铺陈描绘特性,使得赋义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而赋辞的口诵形式则决定了早期赋义相较于歌诗来说更重实用,故文人士子才得以借鉴和运用此种形式。赋义之隐要求其语言带有更多的灵活性,故需要散文式的语言来加以论述。而赋义的讽咏功能则是将赋辞的亦诗亦文性发挥到了最大功效。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在汉赋创作实践中辞义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一方面,义的特殊要求,促使了赋辞之丽,无论其义是体国经野之大者,还是咏物抒情之小者,都以丽为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汉赋的丽辞亦对赋义的丰满广博起到了促进作用,无论是赋辞的夸张铺陈促进赋义的由实转虚,还是赋辞的修饰寄托对义理正与非正的调和,实际上都使得赋义有了多样性表达的可能。总体而言,无论汉赋的辞义在具体的创作中呈现为何种形态,皆可...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
    0.2 研究现状
第1章 汉赋辞义溯源
    1.1 赋辞的基本特性对赋义的影响
        1.1.1 赋辞的描绘性与赋义的包容性
        1.1.2 赋辞的口诵性与赋义的实用性
    1.2 赋义的基本要求对赋辞的影响
        1.2.1 赋义的讽咏指向与赋辞的亦诗亦文性
        1.2.2 赋义的隐喻性与赋辞的灵活性
第2章 汉赋创作实践中的辞与义
    2.1 汉赋之义对于辞的要求
        2.1.1 义尚光大与赋辞之繁
        2.1.2 义重奇巧与赋辞之约
    2.2 汉赋之辞对于义的作用
        2.2.1 丽辞与内容的虚实关系
        2.2.2 丽辞与义理的矛盾调和
第3章 汉赋认识批评中的辞与义
    3.1 辞义相应——汉赋之大美
    3.2 辞义纠结——汉赋之困境
    3.3 辞义难达——赋神赋心说
第4章 汉赋辞义关系的影响
    4.1 赋体界定的分歧
        4.1.1 赋与辞、颂、箴、铭之辨
        4.1.2 赋体的内涵与外延
    4.2 赋体批评的嬗变
        4.2.1 继承与发展
        4.2.2 偏重与并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赋“惊听回视”说——从文化隐喻到语法隐喻[J]. 何佳.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2]汉赋“象体”论[J]. 许结.  文学评论. 2020(01)
[3]论赋的起源和赋文体的成立[J]. 傅刚.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5)
[4]汉大赋的“见小”[J]. 许结.  古典文学知识. 2018(02)
[5]扬雄赋重“文辞”的创作倾向[J]. 汤仕普.  中华文化论坛. 2017(12)
[6]于繁盛之时注目——新世纪15年古代赋学研究学术图景[J]. 彭安湘.  中文论坛. 2017(02)
[7]从赋税之“赋”到登高能“赋”——追寻赋体发生的制度性本原[J]. 马银琴.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2)
[8]“丽则”:扬雄赋论与汉赋嬗变[J]. 车瑞,刘冠君.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5(04)
[9]汉赋“持论”说[J]. 刘成敏.  文学研究. 2015(01)
[10]词章与经义——有关赋学理论的一则思考[J]. 许结.  社会科学. 2015(05)

博士论文
[1]俗赋研究[D]. 伏俊连.西北师范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汉赋的结构论[D]. 王晨.浙江大学 2014
[2]新世纪前十年(2001-2010)辞赋研究述论[D]. 方莉.湖南大学 2014
[3]汉大赋语言艺术研究[D]. 周焕玲.安徽大学 2011
[4]情动辞发[D]. 吴玲.西南交通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1954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1954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2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