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古代河工“秸料”的变迁与百姓的秫秸负担——以清代河南为中心的考察

发布时间:2021-08-31 10:29
  "薪""茨""草"等植物纤维早在先秦至两汉期间就被用作治水物料,其中很可能含有农作物秸秆。宋元时期的文献已经明确记载了用秸秆治河的成功案例与用量。明代埽工中逐渐使用秫秸(高粱秆),但是用量有限。发展到清雍正年间,秫秸一跃而为河工正料,用量骤增。由于秫秸在民间被广泛用于生活与生产的诸多领域,为农家不可或缺之物,甚至还是河南部分地区重要的手工业原料。当秫秸变为"河用"时,与民用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同时,秫秸的运送耽误了农时,变相地增加了百姓的劳役负担,损害了百姓的利益。秫秸供应问题甚至还导致地方官员与治河官员之间的尖锐矛盾。对此,部分地方官员积极上奏请求减免,而上级部门也做了限量、减免、价格补贴等协调工作,以缓解矛盾。 

【文章来源】:湖南社会科学. 202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治水“秸料”变迁简考
二、秫秸“河用”与民用的冲突
三、清代河南百姓的秫秸负担及其调和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黄河治理与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以光绪《丰县志》所载“免料始末”为中心[J]. 李德楠.  中国农史. 2013(02)
[2]安徽省寿县安丰塘发现汉代闸壩工程遗址[J]. 殷滌非.  文物. 1960(01)



本文编号:33747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3747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4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