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夏商时期原始瓷的生产与流通

发布时间:2021-11-25 20:54
  本文以夏商时期出土原始瓷为研究对象,从生产和流通两个角度探索夏商时期原始瓷的发展脉络。根据生产量、窑炉技术和产品分流三个方面对生产区进行界定,将南山I区窑址、角山窑址和吴城遗址作为主要讨论对象,以地层学和类型学为主要方法,从产品特征和分期断代、生产流程及窑炉技术两大角度对各生产区进行梳理。首先可将生产区分为专业原始瓷生产区和附加“高级产品”生产区:南山I区窑址为专业原始瓷生产区,该窑址分为五期,从夏商之际延续至商末周初,产品以豆、罐和钵为主;吴城遗址和角山窑址为附加产品生产区,吴城遗址可分为三期,从早商二期到晚商,器类较丰富,有尊、瓮、罐、盆等;角山窑址原始瓷出土于角山二期,从早商一期到二期,器类以三足盘为主。其次通过对比,各生产区体现出相似的特征:一是胎料处理技术的进步,胎质胎色的优化;二是由于窑炉技术和涂层技术的不足而导致的釉层优劣并存;三是各区的原始瓷产品均以盛器为主,展现出原始瓷的实用性和美观性。在流通方面,本文根据地理位置将夏商时期出土原始瓷的遗址分为南北区。北区遗址文化性质较为统一,可根据年代分为夏代、早商和晚商三个时段,夏代出土有原始瓷盉,早商以尊为主,晚商器类增多,有豆...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夏商时期原始瓷的生产与流通


南山I区窑址出土原始瓷豆

南山,标本,釉层,内插


第2章夏商时期原始瓷的生产14黄色点状釉(图1-2,13)。Bc型,内插子口折沿拱背,16件。标本湖·南IT402⑧:16,浅灰色胎,胎质细腻,口沿上和盖身内面及外壁有点状黄色釉层(图1-2,14)。Bd型,内插式子母口拱背,8件。标本湖·南IT402⑩:54,浅灰色胎,胎质细腻,盖面及捉手上均匀的薄青釉(图1-2,15)。5.尊方唇,直口,弧腹,圈足,肩部一般有三个等距小扁泥条形耳。13件。标本湖·南IT404②:1,青灰色胎,胎质细腻,肩部局部有土灰色点状凝釉(图1-2,16)。6.簋折沿,鼓腹,圈足。3件。标本湖·南IT402③:3,青灰色胎,胎质细腻,外壁口沿和肩部有偏黄色釉层(图1-2,17)。图1-2南山I区窑址出土原始瓷器1.AaI式罐(湖·南IT402:1)2.AaII式罐(湖·南IT302⑤:59)3.Ab型罐(湖·南IT404⑦:11)4.Ac型罐(湖·南IT303③:15)5.Ba型罐(湖·南IT302⑤:66)6.Bb型罐(湖·南IT302⑤:64)7.Bc型罐(湖·南IT402⑧:24)8.A

南山,窑炉,斜坡,釉层


第2章夏商时期原始瓷的生产18同时经检验南山的原始瓷釉与窑壁上的窑汗和印纹硬陶自然形成的釉都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而更接近与两周时期的原始瓷釉,这些均是人工施釉的证明。图2南山I区Y3入窑烧造窑址区共揭露有3条窑炉,1条破坏严重,保存较差,剩下2条均为斜坡状长方形龙窑,保存较完好。Y3基本保存完整,依山而建,通斜长6.9米,其中窑床长4.3米,火膛长2.6米,窑床最宽处2.4米,坡度约20度,窑壁普遍厚10厘米左右,自底部开始起券拱顶(图2)。从形制上看与春秋战国时期德清地区出现的龙窑比较接近[46],窑炉温度足以烧制出有明亮玻璃质感釉层的原始瓷。就Y3而言,其是从第三期开始使用,直到五期废弃的。从出土的原始瓷产品上看,整个五期的产品釉层变化都不大,第一期就出土了明亮的釉层,很可能南山I区从很早便开始使用龙窑,但每一期的釉层都有好有次,也没有看出明显的进步,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窑工们对早期龙窑的窑温把握不足,龙窑主要靠内部地形带动温度,其炉内温度较为难把握,早期龙窑温度的调节能力相对较弱,位于较好窑位的器物烧成质量更佳[47],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产品多为叠烧,叠烧器物在窑炉内本就容易受火不均,釉层有厚有薄,受火均匀的胚体在烧成后自然胎釉结合好,釉层均匀明亮。综合来看,南山I区窑址中有较完善的原始瓷生产区域和生产链条,也出土了丰富的原始瓷器,是一处意义重大的原始瓷生产区。[46]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德清县博物馆编.德清火烧山原始瓷窑址发掘报告[M].文物出版社,2008;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先博物馆编著.德清亭子桥战国原始瓷窑址发掘报告[M].文物出版社,2011.[47]王屹峰著.中国南方原始瓷窑业研究[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象鼻盉的“贡”与“赐”[J]. 李景山.  洛阳考古. 2017(04)
[2]武汉市盘龙城遗址杨家湾商代墓葬发掘简报[J]. 孙卓,万琳,韩用祥,张昌平.  考古. 2017(03)
[3]武汉市盘龙城遗址杨家湾商代建筑基址发掘简报[J]. 孙卓,刘森淼,郑远华,张昌平.  考古. 2017(03)
[4]殷墟出土的硬陶、原始瓷和釉陶——附论中原和北方地区商代原始瓷的来源[J]. 牛世山.  考古. 2016(08)
[5]试论夏商时期原始瓷的运输路线[J]. 秦超超,曹峻.  南方文物. 2016(02)
[6]“原始瓷器”概念与青瓷起源再探讨[J]. 王昌燧,李文静,陈岳.  考古. 2014(09)
[7]从“象鼻盉”到原始瓷大口折肩尊——论夏商时期东南地区对中原王朝的一种贡赋模式[J]. 罗汝鹏.  南方文物. 2014(01)
[8]滕州前掌大墓地分期及相关问题研究[J]. 付琳.  华夏考古. 2014(01)
[9]陕西地区商周原始瓷的发现与初步研究[J]. 张利芳.  艺术科技. 2014(01)
[10]飞龙在地 中国最早的龙窑[J]. 郑辉.  大众考古. 2013(03)

博士论文
[1]长江中游地区商代文化研究[D]. 豆海锋.吉林大学 2011
[2]商周原始瓷产地研究[D]. 朱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187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5187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b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