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德国汉学关于中国认知的元方法论之争
发布时间:2021-11-26 13:12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开始,让西方世界有了更近距离观察中国的机会和需要,西德汉学因为获得了外部动力而勃兴,中国逐渐成为东亚整体的象征。学者们意识到,必须放弃陈旧的认知范畴和意识形态框架,重新思考接近对象的可能性问题。方法论反思成为具体研究的先导,源于认识悖论的分歧也一直困扰人们。分歧的核心可归结为,应该以何种态度来和中国打交道:是重视共性,用普遍交往理性来衡量中国;还是重视差异,让中国保持在自己的历史文化独特性中。70年代末以来德国的汉学研究大致不出此阐释框架,这种分歧也不过是西方知识系统中现代和后现代论争的翻版。但无论何种方法论立场,都是系统内操作,帮助实现系统内自我指涉/外来指涉的交替才是其目的,因此,系统论的取径也能为我们理解此问题提供帮助。
【文章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28(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 问题的提出: 接近东亚的可能性
二、 论争的展开
三、 论争的外在化: 制造“学派”
四、 余论: 论争作为交流形式与中国的实在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作为“方法”——论弗朗索瓦·于连的对话主义汉学研究路径[J]. 吴攸.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4)
[2]“作为方法”的理论源流及其方法论启示[J]. 曾军. 电影艺术. 2019(02)
[3]略谈波恩学派[J]. 顾彬,张穗子. 读书. 2006(12)
本文编号:3520218
【文章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28(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 问题的提出: 接近东亚的可能性
二、 论争的展开
三、 论争的外在化: 制造“学派”
四、 余论: 论争作为交流形式与中国的实在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作为“方法”——论弗朗索瓦·于连的对话主义汉学研究路径[J]. 吴攸.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4)
[2]“作为方法”的理论源流及其方法论启示[J]. 曾军. 电影艺术. 2019(02)
[3]略谈波恩学派[J]. 顾彬,张穗子. 读书. 2006(12)
本文编号:35202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520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