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明代汾州地区乡贤文化的形成机制与影响特征

发布时间:2021-11-29 15:33
  明代是我国传统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以乡贤群体为代表的社会力量的崛起深刻影响了明代社会。乡贤的形成与祭祀政策的演变密切相关,从先贤祠到乡贤祠,乡贤选择的属地化特征日趋明显。乡贤遴选入祀有一整套程序,必须经过乡土精英、地方政府、民间百姓三方的共同认可。明代汾州地区乡贤数量颇多,乡贤群体是乡贤文化承载的主体,其时空分布与品格特征突出。汾州地区乡贤文化的形成经历着两大阶段,乡贤文化通过文化濡化这一机制参与地方治理,由此形成的乡贤濡化圈、乡贤濡化网促进了乡土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文章来源】: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38(06)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明代汾州地区乡贤文化的形成机制与影响特征


万历《汾州府志》中的汾州府历代乡贤统计图

示意图,示意图,乡土社会,政区


乡贤文化的累代影响是以文化濡化的形式进行的,濡化过程中形成了乡贤濡化圈,进而构成了复杂的乡贤濡化网,这是乡贤文化影响特征的重要体现(1)。乡贤濡化圈是以乡贤本人为圆心,以该乡贤影响范围的空间距离为半径的圈层结构。这个圈层结构由核心区(县级政区)、次核心区(统县政区)、边缘区(高级政区)、辐射区(全国)组成。一个县域内以不同乡贤为核心形成辐射范围不同的乡贤濡化圈。以明代汾州乡贤数量最多的介休县为例,就有介子推濡化圈、郭泰濡化圈、文彦博濡化圈、宋隐濡化圈、张翼濡化圈等27个乡贤濡化圈,这些濡化圈影响范围各异,彼此相交,互为补充,进而构成了复杂的乡贤濡化网,它们与乡土社会中的其他机制、制度产生共振,共同在乡土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便是乡贤濡化圈与濡化网的形成机制。在一圈一网中,乡贤文化以群众自发的方式或政府推动的方式在乡土社会中累代传承。2.一圈一网的地域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天高皇帝远”?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J]. 杨国安.  人民论坛. 2020(03)
[2]基于本体性逻辑的乡村振兴战略内涵辨识[J]. 罗心欲.  江汉学术. 2018(03)
[3]地方先贤祭祀的展开与明清国家权力的基层渗透[J]. 牛建强.  史学月刊. 2013(04)
[4]万历年间汾州升府与地方控制——基于《新设汾州府碑记》的考察[J]. 韩磊.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
[5]从先贤祠到乡贤祠——从先贤祭祀看宋明地方认同[J]. 魏峰.  浙江社会科学. 2008(09)



本文编号:35267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5267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f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